呂紹煒專欄:當歷史轉彎時─梅克爾與葛林斯潘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回憶錄出版,她的評價由正轉負的過程與葛林斯潘類似,都因「歷史轉彎」。(資料照片,AP)

梅克爾回憶錄出版了,不少對其政策的批評、指責再起!其實,政策對錯與評估都難論。但碰到「歷史轉彎」,梅克爾的政治遺產由正變負,就只能說「都是命」了。

從民主自由世界舵手到負評滿身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的回憶錄「自由」(Freedom)上周起在全球以30種語言發行。梅克爾堪稱一段政治傳奇,從一名前東德的物理學家,在兩德統一後從政,最後登峰成為德國總理、執政時間創紀錄的長達16年(2005-2021年)。這段期間,德國經濟從先前的「歐洲病夫」華麗轉身成為經濟強權、歐盟領頭羊。她領導歐洲度過歐洲主權債信風暴、歐元危機,當美國由川普出任總統、全球極右派抬頭時,外界稱梅克爾從歐巴馬手中接過「民主自由世界的舵手」。

雖然梅克爾執政時期一直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人氣與評價,但卸任後這幾年,對她的批評越來越多、評價頗有由正轉負的味道,除了移民政策外,最重要的關鍵就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各界批評梅克爾對俄的態度過於友好、缺乏防備,同時讓德國對俄的能源依賴度過深,今日德國經濟已有重回「歐洲病夫」之勢了。

先不論對錯,梅克爾這個評價的大轉彎,讓人想起葛林斯潘。葛老從1987年起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近19年,任內經歷美國股災、拉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俄羅斯違約、達康(網路)泡沫…..,在其掌舵下都安然度過;由葛老提出的「新經濟」時代也儼然在其呵護下成長,他讓美國經濟享受到最長的繁榮期、掌舵讓經濟達到少見的軟著陸。

葛老從拯救世界變金融海嘯的禍首

當年葛老威望之高,應該是壓過歷任主席;從雷根任命開始到小布希時代卸任,他經歷過4位不同黨的總統,被稱為「拯救世界」而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外界稱其為「全球金融教皇(或沙皇)」。

但卸任2年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葛老被視為是始作俑者,他任內大幅支持新金融、自由放任市場、放寬金融監理,連堅守超過一甲子的投資銀行與儲蓄銀行的限制都取消,才造成金融海嘯。此外,他動輒降息支持華爾街與股市的作法,也被批為是帶來道德風險的「葛林斯潘賣權」。

他的情況與梅克爾類似:在任時氣運加身、光環不斷、國內外佳評讚譽不絕,但卸任1、2年後,因外在事件發生(老葛是金融海嘯、梅克爾是俄烏戰爭),名聲大大受損、甚至豬羊變色到惡評成主流。

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的衝突

這種評價是否合理、公平,其實是有討論餘地。某個角度而言,評價轉向並無誤,因為如果官員任內的政策,只顯追求短利、急功近利卻留下無窮後患,當然該痛批;這點在民主國家應該不算鮮事─例如有選舉任期的政客端出「肉桶法案與政策」,讓民眾短期受惠、有助其選票,但長期而言,國家受害(即債務陷阱)。

但換個角度看又未必如此。務實的看,大部份政策只要、也只能解決現有問題,頂多保個10多年不出問題就不錯了,要有一個政策、作為「可保百年身」,就如一家企業要能「基業長青」、維持百年耀眼一樣困難(想想近日的英特爾吧!)。 (相關報導: 梅克爾回憶錄揭秘:我當年為何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 更多文章

例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屆政府,在訂定各種福利、年金政策時,可以預見到數十年後的社會變化,例如低生育率、少子化、高齡化…..。當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於 1889 年訂全球首件老年社會保險方案時,訂出的年齡是70歲,18年後德國又降為65歲並成為「全球標準」,當時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這個退休標準完全沒有財務破產之虞,因為能領到者幾稀。沒有人可預見人類的平均壽命能增加到80歲左右,從而引發年金財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