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觀點:吳豐山故意問,陳斌華用力答

中國國台辦新聞局長兼發言人陳斌華回應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公開質疑如有九二共識,中華民國位子在哪問題。(資料照,國台辦微博)

吳豊山11月13日回應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喊話「九二共識」表示,假如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那麼中華民國在所謂九二共識裡面一定有個位置;對岸應該公開說清楚,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中,擺放在那一個位置。

吳豐山難道不知道,中華民國在中共的「黨史編纂學」的論述中已經滅亡?「九二共識」中怎麼可能有已經滅亡者的位置?但台灣方面確實對等地坐在大陸方面的對面,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上談判桌,為不爭的事實。吳是明知故問,想以此將軍中共,凸顯「九二共識」的疑義罷了。

台灣中時記者藍孝威還是盡忠職守,在大陸國台辦11月27日記者會提出了吳豐山的問題,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再一次花不少的時間與篇幅,用心詳述了他們的「九二共識」。

陳說:「經過兩會香港會談和互致函電,雙方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精髓是求同存異,就是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表示『認知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換言之,『九二共識』是在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態度的前提下,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分歧。」

「雙方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陳斌華這樣說等於承認,有共識的部分只是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方式」,表述完就結束了,沒有延伸性與存在必要了,但爭執依然存在。可見這不是該有的或是中共最在意的「共識」,恰恰告訴了大家沒有他們最在意的「共識」內容,亦即「一個中國原則」。

固然雙方皆使用「一個中國原則」這六個字,但彼此的內涵差異很大,這幾個字只能是表面之用詞的巧合或雷同,若硬要稱為「共識」,過於牽強,難以服人。

一般所謂的「共識」是指,在各方原本未共同確認的內容上取得意思表示的一致認同。因此,要有共識只應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或其它有意義之連帶派生物,不應該只在表面相同但內涵分歧的用詞,也不應僅僅在表達方式。眾所周知,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上,國、共雙方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應為不爭的事實。

中共為達成共識,圈住當年台灣的國民黨執政當局,以退為進,提出「求同存異」,陳斌華因此說,「『九二共識』精髓是求同存異」,「換言之,『九二共識』是在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態度的前提下,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分歧。」

陳這裏這樣的表述直接打臉了國民黨長期所說之「一中各表」,因為「各表」就是挑起或保存爭議。所以,馬英九11月24日在國民黨黨慶上所說的「符合憲法的九二共識」顯然是不存在的龜毛兔角,是繼續欺騙台灣人民與國民黨黨內同志;因為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必然應該是「中華民國」,這是爭議,不可能是共識。 (相關報導: 獨家》挑戰馬英九九二共識路線?王金平沒想選黨主席 明整合跨黨派成立兩岸智庫 更多文章

同時,陳也打臉中共「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因為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容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方面絕無可能接受。而且,陳說「『九二共識』精髓是求同存異」,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口吞掉台灣方面,是「求同剷異」;也不是「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分歧」,而是時時刻刻圖謀為台灣方面戴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帽子。再者,根據陳的說法,無法具體證實「九二共識」的存在,在虛無疑惑之中,如何「求同存異」?這豈不是有極大的欺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