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拒絕「投資教父」收購建議!台積電燒光現金還要舉債,換來迅速茁壯成果

張忠謀沒有想到的是,「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竟然也會落在台積電頭上。(盧逸峰攝)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傳下冊將於明(29)日上市,他在書中回憶2007年拒絕「投資教父」宋學仁關於「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的建議,如今看來是個正確的決定,即便台積電曾經燒光所有現金,甚至還要舉債度日,之後卻也迎來連續多年的快速成長,如果當年接受「管理層收購」,就不可能會有這種獲利成績。

1988年,也就是台積電在台灣成立的第2年,美國發生了金融史上首見的「管理層收購」 案。一個大規模上市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 的CEO,為了要炒高公司的股價,並且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與一「金融機構」結盟,企圖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錢,收購所有市面上該公司的股票,而且仍由自己經營。

結果,公司股價確實炒高了,但收購者不是該CEO結盟的金融機構,而是另一家「私募基金」,CEO反倒失去了他的職位,這就是《門口的野蠻人:RJR Nabisco的陷落》敘述的故事。

張忠謀表示,雖然這樁「管理層收購」案並沒成功,但此後不少這類案子都成功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竟然也會落在台積電頭上。 

2006年是台積電破紀錄的一年,營收將近百億美元,營業淨利近40億美元,當時市值(每股股價乘以股票總數)已經超過500億美元。

時任CEO蔡力行從頭反對

他回憶,2007年2月2日,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來訪,建議高盛銀行結合別的金融機構,再加上向其他銀行的貸款,便可與台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

宋學仁當時提議,總共出資700億美元,收購市面上所有台積電股票,但管理層已擁有的股票除外。這700億美元的資金大約一半來自貸款。對於管理層的好處是,藉由貸款的槓桿作用,可以增加持股比例。

此外,貸款利息(當時約為8%)可以用不發股利省下來的現金支付,公司的資本支出、員工紅利等都可以不變。 

聽了宋學仁的說辭後,張忠謀答應考慮。一星期後,他按照原定行程赴舊金山演講,順便去了紐約一趟。專管此類購併投資案的高盛資深合夥人康奈爾(Henry Cornell)及他的副手弗里曼(Rich Friedman)也是一位資深合夥人,來到張忠謀紐約家中討論此案,他們的言辭與宋學仁大致符合,但對此案是否能夠做成,似乎相對保留。 

張忠謀說,在這將近一個月的美歐旅程中,他有空閒時常在想這樁「管理層收購」案,返台之際已對此案有了定見,但仍請台積電財務處長做數字分析,並與CEO蔡力行有過數次討論,蔡力行從2月知悉此案時就表示反對,張忠謀3月返台後他仍繼續反對,最後他們決定拒絕此案。

台積電不做「管理層收購」的兩大原因 

張忠謀解釋,不做「管理層收購」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財務規畫太勉強,所謂「員工紅利、資本支出、研發投資一切不變,只把股利轉做貸款利息」簡直不可能,事後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因為貸款300多億美元,利率8%所要付的利息,的確比後來數年台積電所發放的股利多。 

此外,台積電將會變成非上市公司,籌措資金的管道只會剩下股東增資與借款。由於股東數目有限,而且已經投入龐大的資金,增資機會不大,又因為舉債金額已經很高,能再借的也有限。而且原本借出300多億美元的銀行團,勢必要求嚴格的貸款條件,不僅大部分的資產得抵押給他們,對財務比率的要求也會很多,只要營業淨利有任何風吹草動,必將影響我們資本投資及研發投資。」

第二,「管理層收購」是一個對管理層富有誘惑性的名詞,但是真正的收購者是出錢的財團,收購假使成功,公司的主權也在他們手上。

事後看來,張忠謀認為2007年「不做管理層收購」的決定絕對是正確的,台積電在2、3年後看到市場成長的機會,迅速增加資本投資幾乎3倍,不僅花光所有的自有現金,還要舉債,當然相應的結果是連續多年快速的成長,「假使我們當年做了『管理層收購』,收穫這樣的獲利與成長就是不可能的事。」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