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醫療科技不斷創新的浪潮中,專注於血液腫瘤診斷的新創公司先勁智能(AHEAD)脫穎而出,先勁智能憑藉其創新的AI輔助診斷技術,在2024年風傳媒AI醫療大獎中獲頒評審團特別獎。這家新創嘗試用創新技術讓血液腫瘤的診斷有更快、更精準的解決方案,展現台灣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深厚實力,背後更有著一段動人的生命故事。「血癌和淋巴癌長期位居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全球十大癌症之列,至於在美國,平均每3分鐘就新增一位病例,且在癌症致死率排名中位居第三。更令人擔憂的是,急性白血病的五年存活率至今仍不到30%。」先勁智能共同創辦人、執行長王毓棻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說。王毓棻踏上醫療新創之路,有著他親身參與醫療產業的深刻理解。早在14歲那年,王毓棻被診斷出罹患癌症,這場意外的人生轉折,讓她提早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醫療人力物力的可貴。當時,王毓棻的青少年階段幾乎都在醫院度過,她親身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辛勞,也看見醫療系統中可被機械提升效率的環節。這段經歷促使她選擇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立志投入醫療研究領域。
從病患到創業家的蛻變之路
畢業後,王毓棻遠赴美國休士頓Baylor醫學院攻讀博士,專攻轉譯與分子醫學。然而,就在完成博士候選人資格考並獲得美國國防部乳癌研究計畫獎學金後,她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被迫中斷學業。這次的挫折並未澆熄她改善醫療環境的熱忱,反而讓她找到了新的方向。
2017年,王毓棻與台大醫院血液科柯博升醫師、清華大學電機系李祈均教授組成跨領域團隊,開發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這個團隊在2019年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補助,隔年正式成立先勁智能,開啟了她在醫療科技創新的新篇章。
解決醫療人力短缺的關鍵技術
王毓棻強調:「我們很早就體認到,精準用藥的前提是能夠及時提供醫師正確的資訊」。他解釋,先勁智能核心技術是運用AI開發直覺化的細胞檢測資料分析工具,協助醫師快速判讀複雜的流式細胞檢測數據。這項創新極大地提升了診斷效率;王毓棻舉例,傳統人工判讀一例病患流式細胞檢測資料,大約需要20至30分鐘,透過先勁智能開發的Cyto-Copilot平台,平均只要7秒鐘就能完成判讀協助快速篩檢出異常的病例,換句話說,AI判讀的作業時間是人工作業的千分之五!在台灣步入超高齡化、少子化的年代,醫院人力已經極為吃緊,這套系統能大幅減少醫院後台作業的寶貴人力和時間成本,更重要的是,足以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黃金期。「這不僅是加快效率而已,更是對抗醫療人力短缺的關鍵解方。」王毓棻指出,根據美國臨床病理學會調查,專業流式細胞檢測醫檢人力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增加了3倍,考慮到培育流式細胞檢測醫療檢測人才普遍需要長達兩年的專業訓練,以智慧系統輔助人力顯然是醫療體系事半功倍、而且勢在必行的選擇。先勁智能的AI輔助平台,讓新進醫檢人員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流式細胞檢測資料判讀技巧,大幅降低培訓門檻。
全方位的數據整合與分析
先勁智能的突破性技術,關鍵是該公司徹底改變傳統流式細胞檢測資料分析模式。分析人員之所以需要經過漫長訓練,是因為傳統分析流式醫療檢測用的分析軟體,只能依據傳統分析分法,產生上百張二維(2D、平面的)型態圖像,再由經流式細胞專業訓練且經驗豐富的醫檢師與血液病理醫師一一檢視圖表、比對數據,才能得出是否有該病患的有無罹癌的結論。但先勁智能開發的系統則透過AI將高維度的數據一次處理並視覺化,將複雜的細胞特徵以及與專家標註資料庫中特徵相似程度,一起呈現在一張3D圖像中,方便直接讓分析人員觀察並比對3D圖像中各個檢體資料,並結合AI演算法進行自動分類與風險評估,才能大大加快醫療檢測的進度。王毓棻樂觀期待並指出,先勁智能這套新技術不僅可應用於血癌診斷,未來更有望廣泛運用於疫苗、藥物研發和細胞治療的品管檢測。先勁智能更進一步加入美國國家標準局(NIST)的Flow Cytometry Standards Consortium,致力於促進細胞治療品管檢測的標準化。
放眼國際的市場策略
在商業模式上,先勁智能採取多元化的發展策略。除了為醫療院所提供診斷分析模組,也與試劑大廠合作開發自動化解決方案。王毓棻表示,未來將著重開發東南亞市場,特別是針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提供遠距判讀服務。展望未來,先勁智能期望將觸角延伸至全球各地,包含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積極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王毓棻強調:「我們的使命不只是開發技術,更要讓這些創新能真正落地,為全球醫療帶來實質的改變。」先勁智能的創業歷程與王毓棻的成長故事,是台灣醫療透過科技轉型的範例,亦突顯台灣新創企業運用創新思維,為全球醫療難題提供解決方案的能耐。透過導入AI技術,先勁智能正招兵買馬,準備逐步實現讓精準醫療普及化的願景,為血液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相關報導: 台積電引領赴日熱潮!想去日本投資,該注意哪些事情?資深會計師完整解析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