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公司(Boeing)過去曾是噴射機時貸的先驅,對於美國經濟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名號聽來響亮,但這幾年的波音卻彷彿碰上亂流,最終迷失了方向,包括股東、旅客、員工、監管機構在內的許多人都想知道:波音為何錯得如此離譜?
從2018年獅航空難、2019年衣索比亞空難,再到今年1月的起飛爆炸意外,導致艙門脫落必須緊急降落,這類難以承受的重大事故一樁接一樁。
而在另一方面,星際客船(Starliner)太空艙出現故障,兩位測試人員滯留在太空站回不了地球,波音生產的通訊衛星也發生爆炸,稍早之前又面臨最大工會罷工長達數週,飛機生產停滯,加劇現金流失的困境,現在還準備在涉及兩起致命事故的案件中認罪,公司的信用評級瀕臨「垃圾級」(Junk Rating)。
昔日王者究竟何以淪落至此?《華爾街日報》認為,波音將金融工程的優先順序置於航空工程本業之上的企業文化,將工作崗位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工廠或供應商的外包戰略,追求產量卻忽略安全性,以及與基層員工疏離的領導階層,都是讓波音陷入泥淖的原因。
無論哪個環節才是禍首,現在多數人開始好奇:波音會倒閉嗎?身為國家標誌形象的超級大公司,等待它的結局會是什麼模樣?
現在的波音有多慘?每個月多燒掉10億美元
先前的墜機事件重挫世人對於波音的信任度,在國會施壓下,監管機構開始對波音展開更為嚴格的審查,放慢了新機型的交付和批准速度。
「波音要恢復過往的輝煌需要時間,但只要樹立正確的關注點和文化,我們就能再次成為航空業的領導者。」不久之前接任波音CEO的奧特伯格(Kelly Ortberg)表示,波音必須修復破碎的文化,縮小自身規模,提高執行力,才能有再站起來的一天。
為了縮減開支,奧特伯格裁減1萬7000個工作崗位,出售高達250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甚至考慮出售部分航太業務。不過,3萬多名機械師明顯不買單,他們在9月13日發起罷工,要求更高的薪資福利,讓波音原本不斷流失的現金更像壞掉的水龍頭,每個月額外燒掉10億美元。
自己種下的詛咒:波音737 MAX
其實,波音很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737 MAX,這是波音在2017年針對製造了幾十年的窄體飛機推出的最新機型,但在此之後,一連串問題就沒斷過。
2018年在印尼發生第一起墜機事故後,波音就對飛行控制系統的缺陷問題輕描淡寫,將鍋甩到飛行員和維護人員身上,認為是航空公司的問題。根據波音與證券管理機構的和解協議顯示,時任波音CEO米倫伯格(Dennis Muilenburg)指示公關團隊將新聞稿中所有和新駕駛艙功能相關內容一一刪除。新聞稿裡寫道:「737 MAX和在空中飛行過的每一架飛機一樣安全」,面對公司的疏失卻隻字未提。
一味追求獲利、縮減成本的後果
其實,公司內外議論紛紛,波音就錯在於太過重視財務表現。1990年代,波音開始效仿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引入許多以獲利為主要導向的管理方式,強調資源效率、成本控制和短期營利。
1997年併購競爭對手McDonnell Douglas,又進一步鞏固了波音的轉變,也就是從原本以工程主導的企業文化,演變成更集中的公司控制。
將獲利看得太重,同業之間早有前車之鑑,例如1970年代的L-1011 TriStar商用飛機,性能優良,受到許多工程師的推崇。然而因為種種因素,延誤了研發和推出,等到終於上市時,市場上早已有其他性能更好的機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的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不願投入資金改良,在1980年代退出商用飛機市場。
有問題員工不敢說 埋下事故種子
波音的另一個大問題,恐怕是壓抑的企業文化。不少現任和前任員工都表示,有些工程師不敢向管理層報告安全問題,平時也面臨巨大壓力。在第一次737 MAX事故發生之前就引發內部擔憂:新的MCAS飛行控制系統需要航空公司額外進行昂貴的模擬器訓練,可能降低MAX對買家的吸引力。
因此,一位波音職員曾被迫去誤導美國航空管理局(FAA),讓FAA不要求駕駛MAX的飛行員接受模擬器訓練。這名員工甚至擔心,自己會被斥責為「讓波音損失數千萬美元的人」。米倫伯格也在電子郵件裡表示:要小心別讓FAA盯上,免得影響新機型的出售和交付。
意外發生後,米倫伯格被波音解雇。2020年,卡爾霍恩(David Calhoun)接任CEO時表示,會專注在建立公司信任和回歸本質。「我們會少勾勒一點願景,少做一點長期規劃。重新恢復與客戶、與監管機構之間的信任,每一步都保持透明。」
今年1月,發生在阿拉斯加航空公司(Alaska Airlines)的艙門爆炸事故表明,波音還有很多問題仍待解決。根據政府調查,許多第一線工人面臨產能壓力,有問題的飛機依然不斷從生產線下線、出廠。
FAA安全主管波爾特(David Boulter)表示,讓波音回到正軌的關鍵,就是確保所有員工都有機會對問題發表意見,確保聲音被傾聽,這種文化確實能促進航空公司的進步。
一片混亂後的波音
2019年3月的衣索比亞航空事故,導致全球737 MAX機隊停飛,隨後波音股票市值縮水大約20%。但在此前三個月,波音有過一波巨大漲幅,股價創下446美元高點紀錄,那次的下跌並沒有對波音造成重創。
面對長達數週的罷工事件,三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惠譽)紛紛發出警告,波音的債務評級可能會下調至「投機級」(又稱垃圾級)。
華爾街分析師估計,如果能把月產量提升至50架MAX和10架以上夢幻客機,每年將能帶來近100億美元收入,但波音卻離這個目標愈來愈遠。財務長維斯特(Brian West)對分析師透露:2025年開始,他們得消耗現金來維持營運。這是不會在任何一間「投資級」公司上看到的窘境。
波音還能重返過去榮景嗎?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2030年前,波音需要擴大投資,開發一款能取代MAX的新型窄體客機。否則代表放棄與歐洲競爭對手——空中巴士(Airbus)的正面競爭。
距離波音推出上一款全新設計的787夢幻客機,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幾年,但過度外包讓787夢幻客機問題不斷。要重新踏上成功之路,波音必須回到1990年代的策略:由資深工程師、後來的福特汽車(Ford Motor)CEO穆拉利(Alan Mulally)領導的團隊,與航空公司客戶合作設計777客機,並開發新的電腦設計工具。
一些分析師認為,未來波音最好效仿奇異公司的做法:專業拆分,讓每個部門專注於自己的強項。例如佔總收入31%的防禦、航太和安全部門,可以考慮放棄太空相關項目,因為他們不是SpaceX的對手。防禦部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能帶來五角大廈的豐厚大單,也讓政府更相信波音「大到不能倒」。
目前,波音背負580億美元債務,其中125億美元將在2025、2026年到期。在可能動用的250億美元融資計劃中,波音似乎準備發行新股募資約100億美元。通常,股東都不願意被稀釋股權,但這一次,許多投資人鼓勵波音盡量募集現金,爭取更多資金運用空間。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