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川普的關稅鐵拳,為什麼中國這次難以再靠人民幣貶值接招?

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發動的美中貿易戰,迄今已經過去五、六年,但中國的元氣早已大不如前。(AP)

「紅色浪潮」席捲美國政壇,全球金融市場正為迎接川普重返執政忙著重新訂價,尤其面對他高舉的關稅鐵拳,將讓目前還在因為房地產崩盤、消費市場低迷焦頭爛額的中國更加頭痛,而且這一次必須換個方式應戰,因為過往應對的招數可能行不通了。

川普在競選期間的言論,雖然還不能百分之百算數,但他打算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對照其他國家商品預計徵收10%關稅,川普的「雙重標準」不言可喻。

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發動的美中貿易戰,迄今已經過去五、六年,但中國的元氣早已大不如前,《華爾街日報》指出,在人民幣可能過度貶值的情況下,這次中國的應對也會綁手綁腳。

免費訂閱電子報連結圖

2018年美中貿易戰的影響

上一次貿易戰,川普迫使中國承諾在2021年底前,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終究未能履約。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數據,中國最後的進口總額僅達標約58%,雖然可能包括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其實這個目標從一開始就很難實現。接下來的拜登政府,實際上保留了川普對中國商品的大部分關稅。

2018年的貿易戰,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貿易模式。根據斯爾亞斯數據公司(CEICO)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出口產品中,只有不到15%直接銷往美國,2017年的比例約為19%,有些可能是中國商品為了規避關稅,因此在途中繞道東南亞或墨西哥,之後再進入美國。

今年截至前9月,中國對東南亞和墨西哥的出口額比起2017年同期成長一倍之多,但對美國的出口額只增加了22%。特別是東南亞,對於中國而言已經是比美國更大的出口目的地,佔總出口額16%。目前不清楚當中有多少是本來就要出口至東南亞的,但一大部份可能繞道去了美國。

這種繞道方式聽起來聰明、方便,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就算美國相關部門還沒採取行動,川普的超高關稅也不是鬧著玩的。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2018年的貿易戰累計對中國GDP產生0.65個百分點的拖累,而這一次的60%關稅,將帶來2個百分點的衝擊,這還不包括將商品運往第三國來規避關稅的影響。

靠人民幣貶值對付關稅 這條路還行得通嗎?

其實,大舉拉高關稅是把雙面刃,表面上給了中國苦頭,同時也會推高國內末端商品價格。摩根大通(J.P. Morgan)表示,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可能會讓美國整體物價水準上漲1.1%,再算上10%的全面關稅,漲幅將達到2.4%。

教科書上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本國貨幣貶值有利於商品出口,能夠減緩一部分關稅的影響。上一次貿易戰,美國平均對各類商品課徵25%的關稅,從2018年初到2019年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約10%,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這大約抵消了三分之二的關稅影響。

但這次關稅上漲幅度更大,如果要靠「老招」應對,人民幣勢必得貶得更多,偏偏貶值的空間已經所剩無幾了。

根據統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比2019年底下跌3%。過去一年,中國政府擔心人民幣快速貶值可能會讓資本外流,也不斷阻止這個趨勢。2018年初,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比美國高出1.5個百分點,目前則比美國低了2.3個百分點,對人民幣快速貶值的預期,可能會進一步促進資本外逃。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於中國政府來說,解決之道可能必須「反求諸己」,需要一個強勁的國內經濟取代出口需求,並且提高資本在國內投資的獲利效益。目前,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規劃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但可能不會把重點放在國內消費支出。也許,即將登場的第二輪貿易戰,可能會讓中國政府凝心聚力,集中資源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相關報導: 聯準會再次落入川普手中,降息之路怎麼走?鮑威爾被迫辭職?最新談話一次看懂 更多文章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