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源觀點:陸軍「長泰-19號操演」的 弱點與不足

作者建議,爾後的演習宜考慮將國防廠商納入演習編組,實際驗證國防廠商的維修支援能力。(資料照,張曜麟攝)

由陸軍北部六軍團負責規劃與擔任統裁部,中部十軍團裝甲586旅、南部八軍團機步333旅實施聯兵旅跨區對抗的「長泰19號操演」。參演雙方各出動約1900名兵力(含新制教育召集官兵),若納入統裁部人員,操演全程投入兵力逾4000名,出動100輛以上的戰車、甲車、砲車及輪車,操演循「漢光演習」的無劇本模式、夜間及24小時訓練。操演於10月26日至11月1日實施,10月26日至27日進行戰術機動,10月28日至11月1日於中部地區實施攻防演練,惟因應康芮颱風襲臺,演習統裁(六軍團)於10月30日中午宣布終止操演,操演部隊即刻返駐地進行災防整備,待命執行地方災害防救任務。

2024年2月21日,頓涅茨克地區特魯迪夫斯克地區的俄軍訓練場,部隊正在集合,等待指揮官莫伊耶夫少將訓話,遭烏軍偵知後,使用海馬斯(HIMARS)與集束彈藥展開攻擊,造成超過65人死亡。換言之,現代戰爭已不分平時、戰時、前方與後方,發現目標即實施精準攻擊與摧毀。

演習前,統裁部(六軍團)指揮官李中將赴參演部隊(裝甲586旅、機步333旅)視導與精神講話,突顯國軍將領缺乏戰場意識,仍以舊思維看待演習,沿襲演習前要實施精神講話,演習中要視察演習部隊頒發獎金給予鼓勵,顯與實戰化訓練精神不符,遑論演習視同作戰。事實上,當戰爭再無前方或後方、平時與戰時的區分、演習全程各級部隊長官不宜再將部隊集聚於一室或一地,或高階長官親臨視導演習部隊,避免遭敵精準攻擊造成全殲慘況。

2024年10月26日,操演部隊浩浩蕩蕩行駛在市區道路上,顯得軍容壯盛、士氣高昂。同樣突顯陸軍與參演部隊,未能從「俄烏戰爭」與「以巴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部隊機動未運用無人機前出偵察敵情,特別是缺乏「防無人機攻擊」的作為,各種車輛均無防無人機與反裝甲飛彈攻擊的防護與反制作為。

綜觀俄軍、烏軍、以色列軍的各型軍事裝備,為減輕FPV無人飛行載具空中攻擊的傷亡,在各種裝備載台的車頂加裝「鋼棚」。另從共軍演習影片顯示,共軍已在「ZBD-09式輪式步戰車、PLZ-05/05A式155公釐自行加榴砲、ZTQ-15式輕型主戰坦克,ZBD-04A式履帶步戰車」車頂加裝「鋼棚(共軍稱為棚改)」。再者,共軍認為坦克與步戰車必須安裝兩套主動防禦系統,其中一套對付高速來襲的反坦克飛彈,透過相控陣雷達或光學探測系統發現來襲的飛彈,然後發射反擊彈攔截反坦克飛彈。另一套系統則用來對付低速的FPV無人機,運用光學探測系統控制高功率鐳射或反擊無人機來攔截FPV無人機。易言之,毫無外部防護或只有簡易籠棚改裝的主戰坦克或裝甲車,在未來戰場上的生存率極低,跟自殺衝鋒沒啥區別。惟有配備完善的主動防禦系統才能讓部隊獲得應有的攻擊能力。 (相關報導: 李志堯觀點: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嚴重影響戰力的盲點 更多文章

2024年6月30日,烏克蘭偵察部隊的Furia無人機。(美聯社)
無人機正在改變作戰模式。圖為烏克蘭偵察部隊的Furia無人機。(美聯社)

自「納卡衝突」至「俄烏戰爭」的戰場上,再再證明無人機正在改變作戰模式,依據烏克蘭無人機作戰大隊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在俄烏戰場上,50%攻擊由無人機發動,雙方交戰過程中,運用電子戰攻擊比例高達75%」。又說:「數百美元的無人機,所產生的價值與效益等同數百萬美元的坦克或裝甲車輛」。面對新的戰爭模式與戰術戰法,「長泰19號操演」科目中著墨有限,僅有無人機前出實施偵察。無人機執行偵察任務屬20世紀的運用模式,現在均為「偵打一體」,發現即實施精準攻擊摧毀目標。特別是,FPV個人視角的無人機大量使用,對人員與裝備構成巨大威脅,惟「蜂群戰術」運用在俄烏戰場作戰經驗顯示效果並未如預期,因此雙方均捨棄「蜂群」,而大量使用「FPV個人視角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