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憶下述的真實案例。根據這個案例,您認為股市專家和大戶、中實戶們能夠準確的預測股價變化嗎?有沒有必要就教於財金學者?
護國神山台積電10月17日下午舉辦法人說明會,雖然市場預期財報亮眼,但當天股價卻以下跌10元作收,有專家指出先前已漲一波,股價已經反映預期。但法說會揭示業績優於預期,台指期貨夜盤隨之大漲,當晚美國台積電ADR 暴漲9.8%,於是18日台股開盤後台積電直接跳空上漲60元(約5.8%),隨後橫向小幅震盪,收盤時上漲50元,一日之間每張差5萬,許多股民後悔莫及。
台灣社會「反智」心態相當強烈,連教育部都被迫「打孩子給別人看」,支持理論無用論而要求各校強化實務教學。本文將以股票投資實務的多元風貌,證明正規投資學課程或教科書才是「師父領進門」的典範,實務優先的主張反而可能拘限個人的眼界而塑造出偏見。當然,本文也可以視為「股市教戰守策」的啟蒙第一章。
漲跌無序或有跡可循?
早在30多年前台股首攻萬點時,股票投資就已經被形容為「全民運動」,而在薪資環境未盡理想,股價指數卻漲潮式的持續攀升之下,股票投資成為實現「斜槓」和「創造被動收入」等主張的首要工具,9月底開戶人數已達1千3百萬,堪稱進入了「有錢沒錢,買點股票好過年」的時代。
而簡單的說,想要在股市賺錢,不外乎做好擇時(timing)和選股(picking)這兩件事,前者就是俗稱的「低買高賣」,後者則可以用「選對的股票」來涵蓋。但說來簡單,背後的學問可大了,而且鑽研這些學問時,還會受到自己對股價變動的看法所影響,認為股價漲跌無序或有跡可循的人會分別選擇不同的學問。
遺憾的是,股價是由全體股民的買賣行為共同決定,而群體行為變化莫測,並非可以準確解釋和預測的科學,因此不論選擇哪一個流派,這些學問都無法讓我們準確的預知股價變化,只能讓我們的買賣決策獲得看似理性的依據,並期待藉此提高「勝率」!
股市學問的三大流派
在股票投資實務上,最早出現的理論性主張是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至少可以追溯到日本江戶時代(西元1603年-1868年),其原始核心是前後各期成交價格所構成的線路圖(不論稱之為K線或candle線),隨後逐步發展出眾多的分析方法,例如線型分析、價量關係、趨勢分析、籌碼分析、和技術性指標等等。
技術分析背後隱藏著許多假設,例如歷史會一再重演,因此可以在過去的交易資料中找出規律,並將之反映在買賣決策中。但實務應用上通常忽略這些假設是否符合事實,專注於各種技術分析方法,而在各種方法分別有其侷限且衍生結論未盡一致之下,雖然不難用個別案例展示其應用價值,但大樣本的驗證通常顯示投資績效比不上長期持有,只出現少數例外。
(相關報導:
風評:經濟成長4.6%,中國急需要「超越4兆」財政政策
|
更多文章
)
其後出現的是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主張企業經營績效才是推動股價變化的主因,於是分析重點在於可能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各種因素。標準的基本分析必須兼顧經濟、產業、和公司這三大層面,也因此證券投資機構通常都聘有專人緊盯著整體經濟、個別產業、和個別企業的現況與展望,而因為商管課程同時涵蓋這三個層次,致使證券分析成為商管碩博士主要的就業市場之一。
標準的基本分析必須耗用大量資源,但是和技術分析一樣無法完全排除個人主觀看法。相關經典中對分析結果提示了簡化的原則,例如用本益比、殖利率等指標研判個股的投資價值,因此用基本分析進行評估的方法統稱為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台股當中的高息ETF和追蹤多因子指數的ETF,大抵都是採用基本分析。
上述兩者都主張股價有跡可循,因此業界經常搭配使用,典型的主張包括「漲時重勢,跌時重質」,和「基本分析選股,技術分析擇時」等。但這兩者和泛稱為現代投資理論(modern investment theory)的觀點則是不共戴天,因為後者主張股價會迅速反應相關資訊而呈現漲跌無序的狀態,任何分析評估都無助於提升投資績效,最穩當的做法是分散持股並長期持有。
沒念過微分方程,就無法完全搞懂現代投資理論背後的數學邏輯,但其理論主張至少讓三位學者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貢獻分別在於支持股價漲跌無序的效率市場理論,探討應該如何分散投資的投資組合理論,以及用以評估股價是否偏離常軌和評估投資績效的資產定價模式。台股當中的用β值評估波動性,定期定額存股,和市值型基金(含ETF)等,都是採納現代投資理論的範例。
另外,在投資目標和績效評估方面,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都是想要獲得「可能的最大報酬」,並以股息加上資本利得或損失(俗稱差價利益或損失)共同構成的總報酬來評估績效。現代投資理論則是兼顧報酬與風險,想要獲得「既定風險下可能的最大報酬」,或「既定報酬下可能的最小風險」,並以風險調整報酬來評估績效。
股市學問的三種學習方式
不論選擇哪個流派,都必定要面對內容繁多,無法在短期內全面掌握的材料。於是,支持理論無用論的人主張學校教了太多沒有用的東西,因此要求「由點而面」,從實務上最重要的開始。因此以「自學」的狀況而言,必然是優先考慮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分析方法,然後逐步擴展自己對分析方法的認識,但是沒看到或沒聽到的話,就根本不知道該項分析方法的存在。
若屬實務上老鳥帶菜鳥的「師徒制」,那麼因為老鳥還要完成既有的工作,不太可能對菜鳥制定完整的教學計劃並貫徹實施,再加上其個人對各種分析方法的認識和評價都因人而異,於是通常只有碰到、想到、被問到,而且有能力、有意願說明的分析方法才會納入指導範圍,其他部分則假定不重要而完全省略。
對證券投資缺乏認識,但踏入這個領域而成為投資人之際,通常會採用前述第一種學習方式,而成為從業員的話也適用於第二種方式。例如,我踏入媒體圈之際有兩位「同梯」分到證券組,其中一位向我要了一本「財務管理」以學習基本分析知識,另一位則直接向老鳥請教「何謂本益比」。
(相關報導:
風評:經濟成長4.6%,中國急需要「超越4兆」財政政策
|
更多文章
)
但以學校教育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學子在就學階段就決定以證券投資為終身志業,那麼學校是否根本就不需要講授前述三種分析方法呢?正好相反,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學習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能力」,因此任何科系都應該講授,差別只在於將之納入專業課程或通識課程──證券投資是金融業的重要活動,也是企業理財的重要考量,更是每個家庭面對「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困境時所不可忽視的抉擇。
因此,在正規教育的投資學課程中,必定會看到前述三種分析方法,只不過因為教師多屬支持現代投資理論的學者,相對而言最不重視技術分析,但至少也會粗略的介紹主要的技術分析方法。此外,通常在後半段教學中,還會說明各種投資工具的重要特徵,包括固定收益證券、特別股等混合證券、普通股、共同基金等等。
於是,投資學課程或教科書就成為「師父領進門」的典範,不但涉獵最重要的三種分析方法,還初步了解各種主要投資工具的特性,不致於像自學和師徒制那樣產生遺漏和偏差。至於想要深入了解各種分析方法和投資工具的話,可以去研讀投資學後續課程或教科書,當然也可以向前輩請益,或改走自學路線而求助於通俗書籍和業界演講。
從實務中學習的兩個問題
那麼,用正規課程獲得投資知識的人,程度必定會比較好嗎?當然未必,這三種學習方式都可以培養出優秀人才,只不過能讓你比較快的登堂入室,幾十個小時就能夠從外行的小白,變成可以和老鳥對話的內行人,而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仍欠缺火候,不致於因為所學偏頗狹隘而鬧笑話。
例如,網路上經常有人取笑說,購買高息ETF的人都是股市小白,理由是除息當天的價格必須扣掉股息,結果只是浪費匯款手續費的「左手換右手」。這些鍵盤族應該都屬於自學路線,受到自己「偏愛賺差價,不屑領股利」的影響,忽略了個別股票和市值型ETF同樣會除息並導致價格下跌,而且高息ETF的總投資報酬當中同樣包括差價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正規課程和教科書大致反映學界共識與業界實務,出現嚴重錯誤和遺漏的可能性不高,但從實務中學習則不然,有可能因此提出錯誤的主張或發生嚴重的遺漏。例如,過去兩年多以來,美國的國債持續出現「殖利率曲線倒掛」的現象,美台兩地的評論多以過去經驗指出,殖利率倒掛顯示景氣即將大跌,而這次顯然出現錯誤的信號。然而,讀過投資學教科書的固定收益證券章節,就知道學界早已提出三種解釋殖利率曲線形狀的理論,都可以用來分析持續倒掛的可能原因,但迄今罕見有人加以運用!
(相關報導:
風評:經濟成長4.6%,中國急需要「超越4兆」財政政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