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敢說做公益,現在真的是做生意!陳國正解析遠傳的智慧醫療拼圖

風傳媒17日舉辦「AI醫療領航論壇與頒獎典禮」,遠傳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智慧健康解決方案部協理陳國正以「大人物打造大健康:遠傳的智慧醫療拼圖」為題發表演講。(柯承惠攝)

遠傳深耕遠距醫療,近年逐步開花結果,從原本的「做公益」到如今終於可以稱得上「做生意」,遠傳依舊不忘造福群眾的初衷,未來將致力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實現智慧醫療的真正價值。

《風傳媒》17日舉辦「AI醫療領航論壇與頒獎典禮」,表揚相關領域的領航者,鼓勵更多後起之秀,邀請遠傳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智慧健康解決方案部協理陳國正以「大人物打造大健康:遠傳的智慧醫療拼圖」為題發表演講。

遠傳的先見之明

陳國正表示,遠傳從2018年開始投入智慧醫療,初衷是希望運用「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促進醫療轉型。當時,他所在的部門「轉型辦公室」的重要任務,就是透過數位轉型創造新經濟,畢竟遠傳是個營利企業,不免俗地會以商業考量為出發點。

當他們切入研究後,很快就意識到數位醫療轉型必須花一點時間,估計至少需要10年才會成熟,但時任轉型長、現任總經理井琪認為,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社會需求的議題,尤其面臨2025年超高齡社會以及少子化趨勢的挑戰,資源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勢必影響醫療需求,智慧醫療將成為相當重要的解決方案。

因此,遠傳毅然決然踏入這個市場,並以公益角度作為起點,優先滿足偏鄉地區的醫療需求,攜手亞東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及高醫共同合作,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打造沒有藩籬、沒有圍牆的醫院,從遠距診療到照護,達成全面的健康管理。

網路取代馬路 將醫療資源送進偏鄉

在推動這些計畫的過程中,陳國正認為科技扮演的角色其實並不在於多複雜或多「炫」,而是如何有效解決現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實現「網路取代馬路」的理念,不僅造福偏鄉居民,更能減少醫療機構支援的成本。

他以亞東醫院為例,由於馬祖地區缺乏皮膚科醫生,遠傳運用遠距醫療技術協助解決這一問題,大量省下醫師親赴偏鄉的成本,同時提升醫療資源的效益。在衛福部、醫界的支持下,遠傳成功將此概念全面導入國內山地、離島,目前服務人次已經超過2萬人。

陳國正強調,遠傳在智慧醫療領域不僅是技術或產品的創新,更是一種全新的科技服務模式,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將科技服務融入醫療系統。遠傳2022年開始導入AI技術,其中一項應用是眼底的AI判讀,在山地、離島50個衛生所中提供服務,利用AI協助眼科篩檢與疾病分級,並在需要時將患者迅速轉到下一次門診,大大減輕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風傳媒17日舉辦「AI醫療論壇暨頒獎典禮」,遠傳電信協理陳國正就「 AI醫療產品應用」發表專題演講。(柯承惠攝)
陳國正表示,遠傳先前對於遠距醫療只敢說「做公益」,不敢說「做生意」,因為做生意必須要有市場規模,但今年終於迎來重大進展。(柯承惠攝)

陳國正也坦言,遠傳在與業界廠商合作時面臨商業模式的挑戰:要怎麼收錢?要在哪裡收錢?要收多少錢?於是遠傳提出利用雲服務「以量計價」的系統,也就是根據每一次AI判讀收取費用,為AI技術的商業化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遠傳還推動「5G救護車」,但第一個落地的場域不是偏鄉,而是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陳國正解釋,雖然從第一現場到醫院只有短短15分鐘的距離,但在這段時間內有很多變數,救護車上的救護員的資格與能力不一,因此遠傳導入線上協作與即時支援系統,強化到院前急重症處置,提升救護車上的應急處理能力。

陳國正提到今年的重大進展,遠傳在此之前對於遠距醫療只敢說「做公益」,不敢說「做生意」,因為做生意要有市場規模,先前法規限制只能在山地、離島從事遠距醫療,但今年7月《通訊診療法》新制上路後擴大適用對象,「這件事,遠傳等了5年!」

陳國正表示,遠傳致力推動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希望透過科技滿足那些「走不出來」的對象,在家中就可以獲得更好的資療資源。接下來,遠傳也將打造「雲端醫師」,首先從基層醫療機構開始,將長照、醫療與社區服務串聯起來,實現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我們認為,這才是未來醫療真正的價值所在。」

遠距醫療會降低醫療品質嗎?

雖然遠距醫療聽起來很美好,但也有人好奇,會不會因為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導致醫療效益與品質降低?

陳國正回答,遠傳5年來的經驗並沒有看到這類問題,但他坦言醫患之間的信任感是早期推動的最大阻礙,在遠傳提供的數據、病歷以及檢查結果足以讓醫生進行有效診斷,這與面對面的診療行為和醫療品質並無二致,因此逐漸獲得大家的信任。 (相關報導: 推動智慧醫療 衛生福利部三大AI中心啟動 更多文章

陳國正提到,國際上許多國家的遠距醫療發展比台灣早,但大多數還停留於問診階段,台灣則在技術上整合即時判讀、影像傳輸以及資料彙整等功能,使得台灣的遠距醫療能更深入醫療診斷和支援,未來甚至可將這套服務模式輸出國外,這是台灣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