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家媒體攜手把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送上「台灣頭號財經網紅」寶座開始,我就很好奇這些媒體人為何大量引述甚或全文照登其眾多臉書貼文,究竟是有感於貼文內容講得很有道理,考量到頭號財金網紅那名人身分所具有的新聞價值,配合上級指示全力宣揚這位網紅的論述,還是純粹將之視為可用複製貼上加微調輕鬆交出一篇報導的低成本消息來源?
我的好奇心來自於,謝金河的貼文內容經常會背離財經專業和基本邏輯,從而做出荒腔走板的評論,因此若屬後面三個原因也就罷了,若屬第一個原因,那麼就顯示眾多媒體當中處理其貼文的記者和核稿人,其實都欠缺跑財經路線所應具備的專業常識和邏輯素養,這個問題就大條了──經常刊出自己無法判斷真偽正誤的報導或評論,怎能算是善盡媒體天職,扮好「守門人」的角色而幫助閱聽眾篩選訊息?
從小英和小馬哥的經濟成績單談起
本文著眼於謝金河近期對前幾位總統經濟成績單的評論,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邏輯錯誤和潛在意圖,期待媒體人和閱聽眾能夠掌握「評論」和「帶風向」的差別,以免在「海盜王國」和「詐騙王國」之後,台灣又被戴上「帶風向王國」的恥辱桂冠。
這不是謝金河第一次拿前幾位總統的經濟成績單做文章,因此本次臉書貼文以「再看一次,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為題。乍看之下,這是一篇很認真的評論,雖然內文僅千餘字,但附上22張圖表,其中半數是國慶大典和殘障歌手阿吉仔的新聞圖片,但其餘部分確實是台灣經濟的片面縮影。
簡單的說,謝金河先用股價指數和銀行存款餘額證明,小英的經濟成績單遠遠優於小馬哥,而賴神就任後的表現也相當不錯,藉此衍生「兩岸關係最好,但台灣經濟最慘」的初步結論。隨後則根據2020年前後台灣對美、中兩地出口比重的變遷,推導出「兩岸關係好,台灣的資源流向對岸,導致台灣經濟萎蘼不振」的因果關係。最後再輔以近年台商回流資料而衍生下列結論:「兩岸關係好,台灣的人及台灣的錢都被中國吸過去,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的企業,台灣的錢又流回台灣」。
多重因果誤謬構成的反智詭辯
如果有人覺得上述謝金河的評論沒啥大問題,那麼我會認為這個人財經素養不足,罹患名人崇拜症候群,或純屬政治狂信徒──基於自己的政治立場而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實際上,那篇論述刻意遺漏了某些震驚全球的大事,只考慮兩岸關係、台商流向、與台灣經濟的關聯,於是分析過程發生嚴重的省略變數偏差(omitted variable bias),再加上無視企業海外投資對母國經濟貢獻的理論與實證,讓抽樣偏差(sampling bias)的影響得以展現到極致(配合既有理論與實證就會發現其樣本缺乏代表性),最後結果是成為一篇包含多重因果誤謬,同時也違反商學理論與實務觀點的反智詭辯。
(相關報導:
風評:罷樑啟示錄─賴清德要讓四年深陷「大罷免潮」嗎?
|
更多文章
)
很難相信,一位踏入傳播界之際就選擇財經專家的定位,如今儼然成為台灣頭號財經網紅的社會名流,居然會在兩岸關係領域中,變成一個缺乏理性思考,罔顧學術研究成果與企業經營實務的反智主義者,只是根據自己那不符合科學研究標準的分析,就公然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會掏空本國的論述──我很想用最簡單的類比思考當面質問說,難道您認為台積電到美日歐設廠,金融業者設立海外分行等等,全部都是在掏空台灣嗎?
如附圖左側所示,謝金河其實是根據前幾位總統任職時期,兩岸關係、台灣經濟、和台商流向三者的相關性,獲得兩岸關係直接影響台商流向然後再間接影響台灣經濟的結論。其中的單箭頭代表因果關係,雙箭頭代表彼此相關,箭頭旁邊的正號代表同向關係,負號是反向關係,問號則代表同時有多種影響因素,難以確定整體的影響方向。
右側的因果關係則是我每天瀏覽新聞報導與評論之餘,以「業外旁觀者」身分對同組資料的解析,但理應遠比謝金河的結論更周詳完備,至少顧及企業競爭優勢來源衍生的考量,以及美國前總統川普引爆美中經濟戰,美國現任總統拜登注資三兆美金拯救經濟等影響台灣經濟的世界大事。
從台商競爭優勢到兩岸關係良窳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台商對岸投資和台灣經濟,但各個因素的影響不盡相同,也未必穩定,因此很難推估其整體的影響方向。這其中,早期台商對岸投資的增加,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進入大陸市場,而近年的台商回流,則主要是美國和中共從貿易戰爭到全面經濟對抗所致,業者從頭到尾都沒有把兩岸關係良窳視為主要考量因素,否則對岸台商早就跑光了!
汙衊對岸台商的因果誤謬
前文和附圖點出,另一個誤謬在於影響方向的錯亂──根據謝金河的論點,台商對岸投資越多則台灣的經濟越差,但事實通常相反,否則各國政府都不會容許企業用海外投資掏空本土,遑論實際上的積極鼓勵了,而且商管學界也不會獲得「企業國際化程度有助於提高獲利」的實證結果。
而實際上,大陸台商進行的投資當中,包括購置廠房設備的支出,發給台籍員工的薪資,和營運所產生的利潤等等,最後都會成為該年度GDP的一部分。這是海外投資的必然,到其他各國投資也是如此,但謝金河卻違反常理的宣稱人員、物資,和資金流向對岸會導致台灣經濟萎蘼不振。
這個誤謬的論述似乎在「戒急用忍」時代就已經誕生,但原本只是從強調「中共崩潰」的風險,隨後卻轉變成上述謝金河那違反常理的「掏空台灣」論斷,帶風向洗腦的企圖顯而易見。
不論如何,這個論述已經在台灣媒體當中流傳多年,成為有識之士眼中的「刻意汙衊對岸台商經濟貢獻」,同時也是黑心政客鄙視選民「無知又無腦」的鐵證──顯然,如果有人膽敢拿這個論述來向台積電、廣達等大廠遊說撤出對岸,鐵定會換來一頓白眼,被當成「外行人的胡說八道」。
這個論述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指鹿為馬,只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黑心政客才會提出,也只有無知且懶得動腦的民眾才會相信,而從綠營樂此不疲看來,黑心政客和無知無腦的選民並不在少數。
附帶一提。雖然最具代表性的經濟成績單莫過於GDP成長率,但謝金河應該是知道拿GDP成長率做文章站不住腳,只要讀過經濟學就應該有能力拆穿,所以改用股價指數和銀行存款這兩個指標,因為這兩個指標當中很難看到對岸台商的經濟貢獻。另一個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近年的大動作讓這兩個指標很漂亮,但小英任期內的GDP成長率並不比小馬哥好看多少,最漂亮的年成長6.62趴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就連續兩年崩落到只能保一,這種成績單可拿不出手啊!
總之,謝金河的那篇貼文出現多重因果誤謬,同時也違反商業常識。頭號財金網紅當然不會是無腦的反智主義者,因此最合理的揣測是刻意帶風向,而且是綠營再三鼓吹的風向。或許有人樂於「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不在乎自己是否在看風向文,但我相信多數人都不願意因為信任對方而遭到洗腦吧!
(相關報導:
風評:罷樑啟示錄─賴清德要讓四年深陷「大罷免潮」嗎?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