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真偉大!候選人頻打「媽媽牌」,他精闢解析:為何媽媽總是成為「選戰關鍵」之一

媽媽是傳統家庭中的支柱和人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但也因此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之一。(圖/想想論壇)

在選舉攻防時,「媽媽」常常扮演在側面進攻與反擊的角色。當候選人遭到尖銳的攻擊卻不願親自回應時,「媽媽」常會跳出來用「不捨」、「難過」的情緒化解攻擊。近日台北市長的選戰中,柯文哲市長的媽媽頻頻出招。不但在新竹和市議員候選人合照,也到台北掃街拜票。有趣的是,「爸爸」比較不常成為助選員。如果候選人的爸爸有特殊的政治身分,反而會被對手指為政二代。此時,女性作為嫁進來的外人,反而更能夠避免候選人遭到「靠爸」的指責,同時也透過履行媽媽照顧的義務,對選民展示一種「圓滿的家」的想像。

除了扮演助選員,在漢人社會中因為其「運作一個家」的重要角色,「媽媽」的形象也成為競選廣告中大量運用的元素。作為嫁進來的外人,女性必須透過照顧、養育與來往,在男性主導的「家族」底下,建立以自身為中心的「家庭」。

歷次選舉中「返鄉投票」的廣告,都不意外的運用了「同吃一桌飯的家人」的經典意象。而本次高雄市長選舉中被大量操作的「北漂」議題,也反映了台灣傳統上對「圓滿的家」的想像:所有的男人都有兒子、所有的女性都順利出嫁、家長在子孫環抱下安老。事實上,我自己的雙親在準備退休時所購買的養老宅,也(看起來很不理性的)準備了家中幾位小孩的房間。雖然我們手足都知道,彼此大概不會再有機會長住在家裡了。

而那些自己身為媽媽的候選人,更是不遺餘力的強調自己的身份。我們甚至能在不少的競選看板上,看到候選人與自己的(或是臨時找來的)小孩合照,強調自己身為照顧者的身份,能夠給與選民安心與安全的感覺,反而遮掩了對政見實質的討論。

蔡英文2016年返鄉投票廣告(圖/想想論壇)
蔡英文2016年返鄉投票廣告(圖/想想論壇)

無法成為的媽媽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順利成為媽媽。本次選戰合併了五個與婚姻平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公投。在本次婚姻平權的意見發表會(link is external)中,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女同志媽媽吳少喬在電視上,顫顫地、卻也平淡而堅定地講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女兒,在出生之後隨即因為先天因素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她的伴侶卻因為不具備家長身分,而無法立即安排手術。等到吳拖著剛生產的身子,從桃園趕到台北簽下同意書,女兒卻因為手術延誤,肺破了兩個大洞,必須面對更險峻的風險。九死一生撿回一命的女兒,有次看到自己背上的刀疤,天真的問,「這兩個疤痕,是不是代表媽媽不能保護我?」她只能充滿虧欠地回答:「不是媽媽不想保護你,而是這個法律不夠好,我們不能保護你。」有些人透過展示或操作媽媽的身份來贏得選舉;有些人卻必須透過選舉來爭取自己媽媽的身份。 (相關報導: 「民主真讓人羨慕!」中國民眾來台當「觀選團」、瘋造勢活動,從中看見最動人的台灣價值 更多文章

公投意見發表會吳少喬發言(圖/想想論壇)
公投意見發表會吳少喬發言(圖/想想論壇)

對於同性婚姻,反同團體不斷說,那會讓「爸爸、媽媽不見了」,一定需要「一夫一妻」才能創造幸福的家庭。卻忽略了,在這個不穩定的年代中,讓人流離失所的,並不是同志教育,而是土地徵收。造成家破人亡的,並不是同性婚姻,而是低薪過勞。不論同性戀、異性戀,還是其他,「當個媽媽」早就已經不是一帆風順的終點;而是透過家人間的互相扶持、互相依賴,在這個不確定年代底下設法「走下去」的起點;更是在照顧與互動之間,讓人得以回答「我是誰」的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