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菸害防制法》修法上路超過一年,加熱菸在台灣仍無法合法上市。然而,這種菸品早已在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合法販售,並帶動了龐大的產業鏈發展,尤其是台灣的材料供應商,如化工類股的股王材料KY。該公司因進入加熱菸濾嘴供應鏈而實現驚人的營收增長,成為傳產類股中的佼佼者,曾一度躍升為千金股。財經專家黃世聰指出,若非台灣政府對加熱菸上市設下障礙,材料KY的股價有望更上一層樓。
黃世聰表示,材料KY創辦人王克璋的創業歷程堪稱台灣之光。王克璋早年僅是德國塑料公司的一名業務員,但看好醋酸纖維在塑化領域的發展,毅然創業。1990年代初在中國山東設廠,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尼龍廠,並成為濟南最大的台資企業。然而,當他預見中國市場的削價競爭危機後,轉向投入菸品濾嘴市場,開始新的產業布局。
在初期經歷了虧損後,王克璋採取「從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從中亞烏茲別克入手,打破美國對醋酸纖維原料的壟斷,逐步攻占全球濾嘴供應鏈。目前,材料KY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濾嘴供應商。今年9月公司營收達15.02億元,年增23%,創下單月新高,前三季累計營收111.8億元,年增56%,全年度EPS預估達80元。然而,黃世聰認為,這樣的驕人業績卻未能完全反映在股價上,其原因與台灣對加熱菸上市的政策限制密切相關。
全球加熱菸產業產值已達兩兆元,台灣市場潛力高達千億元,成為許多企業必爭之地。材料KY及其他相關產業過去五年在台灣的投資已超過50億元,儘管菸品利潤備受關注,全球尚無任何國家敢全面禁售菸品,因為相關稅收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相關報導: 控風電商「空手套白狼」 羅智強砲轟經濟部放水:少罰400億違約金 | 更多文章 )
台灣的《菸害防制法》修法後允許加熱菸上市,但在健康風險評估程序上卻進展緩慢。導致台灣市場對加熱菸的需求無法獲得合法滿足,進而促成加熱菸走私入境的亂象。黃世聰特別強調,政府的這種政策不作為,已讓台灣損失超過百億元的菸稅收入,也使賴清德總統推行的「健康台灣」政策面臨資源短缺的困境。對於材料KY這樣原本在全球市場發光發熱的企業來說,台灣的政策限制使其在本土無法大展拳腳,這種現象形同「坐在黃金堆上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