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嫻觀點:印度「人口販運」悲歌─美國《人口販運報告》之評比

印度仍未完全改善人口販運問題,強迫勞動構成印度人口販運最主要的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翻閱2024年美國國務院出版之《人口販運報告》,印度的評級仍然維持在第二級(Tier 2),這意味著儘管印度政府尚未完全達到消除人口販運的最低標準,但已經展現出顯著的努力,以符合國際標準。

《人口販運報告》揭示印度仍未完全改善的人口販運問題,強迫勞動構成印度人口販運最主要的問題,其中以童工與女性遭受性販賣兩項最為嚴重。強迫勞動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奴工,指因積欠債務或繼承上一代債務而遭受奴役的男性、女性和兒童,被迫勞動於如環境欠佳的磚窯廠、碾米廠、刺繡工廠等行業中,形成一種普遍的抵債勞工制度。

販運者針對低種性、低收入家庭

在這一制度中,販運者往往針對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尤其是來自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低收入家庭,這些群體通常缺乏就業選擇的自由,因此容易成為受害者。根據估計,印度有數百萬受害者大多數是被迫進行強迫勞動的債役工。隨著科技的發展,販運者越來越多地利用社交媒體和數位平台來引誘受害者,進入國內和國際人口販運的陷阱。

另一方面,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突發性災害如洪水、乾旱等天災,造成大規模流離失所和移民增多,加劇社會的脆弱性,迫使更多人為尋求生計,從而成為販運者的目標,間接造成人口販運的猖獗。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近日豪雨成災,數百萬人受影響(美聯社)
印度天災造成大規模流離失所和移民增多,加劇社會的脆弱性。圖為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豪雨成災。(資料照,美聯社)

目前印度國內抵債勞工的問題依然普遍,販運者以提供高額預付款為誘餌,操控工人接受低薪工作,隨後再施加過高的利息或為住宿和醫療等開支設立新的扣除項目,甚至虛構債務金額。販運者利用這些虛構的債務強迫工人繼續以微薄或無工資的方式工作,受害者即使努力工作,也無法擺脫這種剝削。

在勞動市場上,兒童常被迫從事各類低收入工作,許多受害者甚至在不當的工作環境中死去,例如收割甘蔗、水產養殖和茶園,對童工的惡劣待遇和不公正薪資剝削,導致受害者陷入無限的債務之中。

在性販運方面,許多婦女和女孩從貧困地區搬到富裕的城市,尋找家政工作、水療中心、美容院以及其他可能涉及勞工或性販運的工作機會。販運者提供不實的就業承諾,獲得這些前來大都市尋找生計的婦女和女孩信任,但最終卻將她們利用於性交易販運活動。

販運者不斷轉移手法,利用新技術安排性交易,將性販運活動轉移到更加隱秘的場所,造成執法難度加大。

販運案件無罪釋放率高達81%

印度政府正逐步強化法律框架消除人口販運,根據《印度刑法》第370條,涉及身體或性剝削的販運罪行被定為刑事犯罪,對成人和兒童的販運施以不同程度的懲罰。然而,該條文未充分涵蓋勞動力販運問題。與國際法標準相比,印度的法律在兒童性販運的定義上存在差距,需證明使用武力或脅迫才能成立罪名。

其次,儘管政府在打擊人口販運方面有所進步,如增加起訴和定罪數量,但執法的有效性仍受阻。根據印度警方2022年的數據,約2250起販運案件被調查,但無罪釋放率竟高達81%;此外,超過20個邦未報告任何債役勞工受害者,表明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行動仍不充分。

印度警方看守公園的出入口(美聯社)
印度警方對人口販運執法的有效性仍受阻。(資料照,美聯社)

第三,政治意願的缺乏影響了消除債役勞工的努力,雖然相關法律如《廢除債奴法案》已經制定,但執行不力,且處罰措施相對輕微。

但是,執法人員在地方區域沒有受到完整的訓練,導致對販賣方和受害方的懲罰標準仍有待加強。政府投入資源的不足也阻礙了反人口販運工作,特別是「反人口販運單位」(如AHTU)的功能經常受限,主事者常將人口販運案件錯誤分類或不予登記,這些都導致問題的嚴重性被掩蓋。

印度政府反人口販運的努力仍顯不足

為更有效應對人口販運問題,印度內政部設立監測部門,以處理打擊人口販賣的行動,負責收集和分析來自政府或主管部門有關販運人口的數據,找出問題所在並分析原因,尤其是來源地、中轉地與目的地主要目標區域,政府與各區域警務人員舉行協調會議,採取行動打擊組織犯罪。

總體而言,雖然印度在法律和政策上有所進展,但在執行和政治意願方面的障礙使得反人口販運的努力仍顯不足,特別是在對債役勞工和性販運受害者的保護上,極待改善。 (相關報導: 超過1000萬名人妻「遭丈夫性暴力」!修法推了10年…印度內政部竟用「這句話」駁回 更多文章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