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影響力深遠,使得媒體產製面對AI人工智慧,並非只是「用」與「不用」的是非題,其決策的複雜性往往涉及以下考量:
1. AI所產出的結果可能存在正確性與真實性問題,且AI無法透過實際採訪去驗證資訊,使得資訊品質成為媒體採用AI的第一道的致命難關。
2. 媒體與大科技公司在抗衡資料庫的資源上充滿挑戰,且媒體難以投入研發AI的資源與吸引最頂尖的AI人才(註一) 。
3. 科技創新有泡沫化的可能,沒有人敢保證AI不會取代新聞記者工作,但同時,AI也衍生出許多假新聞產製、deepfake深偽技術等爭議,如何妥切使用AI工具,仍是媒體產業持續探索中的問題。

現階段,相較於讓AI直接投入資訊產製,「翻譯」應是媒體更能夠直接採納AI的應用。例如受烏俄戰爭影響,難民移入歐洲的數量激增,媒體能透過新聞進行翻譯,幫助難民短時間內瞭解移居地資訊,使之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促進社會和諧。
另一方面,翻譯也是讓全世界跨越語言隔閡,理解彼此觀點的重要工具,像是法國《世界報》(Le Monde)積極使用AI將法文文章翻譯為英文,甚至以專案規模去研究、訓練AI能達到該媒體需要的水準,目的就是為了讓全世界更多人知道法國的觀點。回望台灣,地緣政治下讓我們的民主體制、晶片發展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台灣媒體可以透過翻譯來跳脫僅以全球華人為市場的框架,進而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發生的事情和觀點。在這樣的高度下,使用AI工具做的就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資訊傳播策略。
其次,媒體能夠透過AI協助的即是提高生產力。《美聯社》每年產出的企業收益報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這些嚴謹的企業收益報告書動輒影響大公司的股價,其對應的數字、詞彙都得講究精準,社方一年約生產三百篇,如今利用AI處理數字,讓原來每一年產三百篇,變成一年產三千篇,意想不到的是當報告數變多了,美國各州逐漸發現一些地方的「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便協助地方的媒體帶入相關的報導、了解地方產業與生態鏈,帶動社區發展、關注社區議題的討論,給予地方媒體新生的機會。《美聯社》說明了一個媒體如何在謹守新聞原則的狀態下,運用人工智慧,進一步達到活化地方新聞的影響力(註二)。這同時也提供台灣地方媒體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機會,提供在地居民所需要的資訊,關注當地環保、交通等議題,確實發揮媒體第四權的監督能力。
再者,資訊與議題的偵測是AI最為人稱道的強項,也是媒體產業應善用的功能。畢竟單靠人力進行偵測總有極限,AI可以協助24小時偵測關鍵字、參考國外媒體與議題;進一步,也可以讓AI偵測記者的文章是否帶有偏見,透過比較設定讓內容更中立。偵測也可以用在讀者的點閱瀏覽上,藉以推播更符合興趣的報導以提高流量。
可以確定的是,媒體不可能不接觸數位,媒體需要選擇定位、整合科技,轉換出社會影響力的最佳成效,讓大眾相信新聞業還是充滿著希望的。
口述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陶振超教授 (相關報導: AI雲端加持!8月外銷訂單表現亮眼 年增9.1%連六紅 | 更多文章 )
文字整理:DTA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
資料來源:
註一:法國《世界報》(Le Monde)最近推出了英文版網站,目的是讓全球更廣泛的英語讀者了解法國的觀點。該項目旨在擴大《世界報》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主要英語市場。《世界報》之前曾偶爾翻譯一些具有全球影響的重大調查報導,但如今該報決定系統性地翻譯更多內容,以更全面地向非法語讀者傳遞其新聞和分析 (The Audiencers) (Tocqueville21)。這項計畫的背後動機包括希望將法國媒體視角帶給更廣泛的國際受眾,特別是在法國以外的國家。此舉也反映了法國媒體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文化和新聞獨特性的努力 (The Audiencers)。《世界報》英文版的推出,不僅增強了該報的國際影響力,還通過與《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的合作,加強了其內容的全球傳播 (The Audiencers)。
註二:AP, OTHER NEWS ORGANIZATIONS DEVELOP STANDARDS FOR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NEWSRO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