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數位轉型:四大策略與四個關鍵

新聞媒體需要啟動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產製技術、用戶關係的轉型,來因應傳播巨變、開創專業未來。(圖/AI生成照片)

電腦、網路、AI不斷衝擊傳播生態,新聞媒體需要啟動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產製技術、用戶關係的轉型,來因應傳播巨變、開創專業未來。

組織形態轉型:傳統媒體發展成無所不報的綜合性媒體,是因為個別內容配送到全國的成本太高,網路大幅降低配送成本,讓專攻個別內容的專線媒體得以興起(註一),例如深耕農業的《上下游》、推動科普的《泛科學》、聚焦動保的《窩窩》,各擅勝場。綜合性媒體可以啟動內部創業,逐步轉型成專線媒體聯盟,例如《天下雜誌》就成立「銀天下」、「換日線」、「未來城市」、「微笑台灣」等子頻道,各以專線內容經營利基市場,分進合擊。

商業模式轉型:傳統媒體以通俗內容吸引閱聽大眾,進而獲取廣告營收,但在Google、Facebook崛起,奪走絕大多數廣告後,傳統商業模式已經失靈(註二);媒體有必要轉向以專線內容、服務特定社群、賺取多元營收。《親子天下》就是範例,它聚焦服務5至15歲孩子的親師,提供線上問答、教養演講、線下課程、線上學院、兒少營隊、教育創新競賽、親子電商等服務,在傳統廣告之外,開發多元、豐富的營收。

產製技術轉型:引進科技,不只可以提升產製效率,更能創造新商機。例如《華盛頓郵報》研發出內容管理系統Arc,具備稿件管理、數據分析、A/B測試等功能,可以對同一則新聞採用不一樣標題、搭配不同照片,去測試哪一種標題跟配圖比較吸引讀者,以增加流量;Arc不僅提升了《華盛頓郵報》效益,還出售給其他媒體,成為一項年收入上億美元的業務,展現了技術創新的多重價值(註三)。

用戶關係轉型:媒體可以藉助大數據分析,瞭解目標用戶對議題的關注點,及其好奇什麼、誤解什麼,然後提供對症下藥,提供切合需求、激發共鳴的資訊。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男主角阿米爾汗(Aamir Khan)主持的直播節目《真相訪談》,探討墮胎、虐童、種族歧視等嚴肅議題,就與大數據公司合作,充分掌握用戶關注面向、即時調整內容,因此能夠講到用戶心坎裡,吸引全球多達12億人觀看(註四)。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陳順孝教授對於媒體成功轉型提出三大關鍵。(圖/陳順孝教授提供)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陳順孝教授對於媒體成功轉型提出三大關鍵。(圖/陳順孝教授提供)

新聞媒體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確立目標、決策者主導、精實創業。

一、確立目標

數位轉型的目標應該是提升新聞質量,贏得信任、賺取營收,而不是盲目追求點閱率;為了衝高點閱率而濫發未經查證的即時新聞,不僅難以從Google、Facebook手中奪回廣告,還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優質內容能創造更穩定的收入,例如《天下雜誌》發現深度報導點閱率雖不如通俗文章,但讀者轉換為訂戶的比率更高,更能提升信任和營收。

二、決策者主導

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組織、流程和文化的全面改造。成功的轉型必須由決策者推動,統籌資源並化解阻力。《紐約時報》首位女性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在2011年接班前,先暫停例行工作六個月,鑽研數位戰略,復工後以總編緝身份貫徹轉型(註五);《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則親自發動轉型,成功帶領媒體與時俱進。

三、精實創業

數位轉型無法一步到位,要先瞭解科技的能量和侷限(例如生成式AI可以輔助報導、但不能取代專業記者的查證),再評估自身的能力和資源,然後以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模式,先做出最小可行產品,投入市場測試,透過數據評估,再快速修訂,確定可行,才擴大實施,避免冒進;《蘋果日報》貿然推動全面訂閱制,結果失敗,終至停刊,是慘痛的教訓。此外,推動轉型可以學習成功典範、少走冤枉路,例如要做內容管理系統,可先參考《華盛頓郵報》的Arc。

四、典範學習

數位轉型不一定要從零開始,可以廣泛學習其他媒體的經驗,再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修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犯錯的可能性,還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提升。例如,要開發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先觀摩《華盛頓郵報》的Arc,或開放原始碼的WordPress。


口述: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 陳順孝 (相關報導: 美國8間媒體集體對OpenAI、微軟提告!指控他們非法盜用「數百萬篇」新聞稿訓練模型 更多文章

文字整理:DTA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