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發出豪語,要「靠實力達到和平」,絕不能與中共簽和平協議。但軍費要達到多高的水準,才算是有「實力」?我國明年的國防預算,估計將高達GDP規模的2.5%。同樣主張「靠實力」的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強力主張,台灣的軍費規模,應提高到GDP的10%。難怪有學者斥責,川普這是要台灣走向「軍國主義」。
國防支出「不合理」飆高
前總統蔡英文延長義務役1年兵役,優先發展非對稱武器,開發國造潛艦,並推進後備軍力改革。蔡英文時期連續7年增加國防預算,賴清德時期提出的預算明顯更高,國防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長7.7%,整體國防預算為新台幣6470億元(202.5億美元),佔GDP約2.45%,已然超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設定的2%標準。
賴清德所說的「實力」,首要是「兵力」。蔡英文延長義務兵役,為了鞏固年輕選票,賴清德在選前宣稱,其路線是「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最低」的,並保證「義務役不會上戰場」。為了緩解一般役男「不願役」的牴觸心態,民進黨政府把義務役的薪資水準拉到接近志願役,反使志願役出現大退潮,志願役「不適服」人數逐年上升趨勢,一年走掉一個旅的人數,志願役官兵降到15.5萬,今年義務役官兵預估徵集9100多位役男入營。此消彼長下,國軍主戰部隊的人力明顯下滑,難保不以義務役填補主戰兵力。

役男心態「不願役」難消
賴清德選前政見「義務役不會上戰場」已經跳票,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報告指出,國軍的志願役人數到2024年6月底已創下近年來新低,包括外島步兵部隊在內的多數第一類戰鬥部隊編現比都低於8成。可見年輕人「不願役」心態並未消解。立法院預算中心警告,軍方應妥善思考如何因應志願役人數不足的問題。
賴清德政府的國防政策,又遇上了「志願役大退潮」,轉而規劃大量徵用40萬民兵。國安會盤點40萬民兵來源,除公務人力外,還包括民間救災團體、替代役、義消義警及其他NGO組織,他們將被訓練達到「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以備「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但這終究難以填上兵力短缺的大黑洞。
其次是「軍備」。有軍事專家指出,台灣向美國購買的M1A2主戰車今年底前將交付台灣,這項軍購遲到了20年,既沒法拒絕,也不能退回。陸地戰場的作戰模式早就有天翻地覆的革命性的改變,主戰車的光芒至今已然消退,對我方軍力沒有太多提升。如今,對台灣防衛作戰而言,包括陸地上的反登陸、城鎮戰(巷戰),龐然巨物的戰車不再主宰地面,M1A2主戰車昔日風光一時的霸主地位已經動搖,反而可能成為拖油瓶。

武器裝備「不合用」困擾
兩年多以來的俄烏戰爭,不斷有無人機襲擊戰車、裝甲車的畫面。在無人機的天網籠罩下,再堅強的戰車幾乎都逃無可逃,生存率極低。面臨中共這個無人機大國,拖式反裝甲飛彈、標槍飛彈、紅隼火箭彈等裝備,對台灣的反登陸和城鎮戰而言,是比主戰坦克更有利的防禦武器。畢竟戰場上要先存活下來,才能再談如何發揮戰力。 (相關報導: 風評:「清德宗」之怒 | 更多文章 )
再從中東戰爭觀察,9月中旬,在以色列與真主黨衝突中,數千具呼叫器與對講機在黎巴嫩各地同步爆炸,黎巴嫩真主黨引爆通訊裝置的襲擊手段,觸發了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痛下殺手,彷若間諜小說情節。諸此種種,在在說明現代戰爭型態已然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