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喝的水夠嗎?」——這個關乎健康的日常問題,未來將變成「你每天喝的水夠安全嗎?」、「你喝的水符合標準嗎?」水資源的永續性已是全球關注的議題,隨著人口成長和氣候變遷的挑戰,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以及民眾飲水安全已引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學術單位和民間團體的高度關注。
「老闆,一杯珍奶半糖少冰」、「有藥可以拿先拿再說,吃不完再丟掉就好了」,像這樣的對話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手搖杯是不分男女老少,全台灣都熱愛的國民飲品,也鑑於台灣發展成熟的健保制度,讓部分民眾覺得藥品先拿好拿滿再說。像是塑膠手搖杯、吸管,又或是過期藥品都潛藏著飲用水污染危機,這些尚未受法規規範,又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的物質即為「新興污染物」。
遠見民調中心日前進行了一項雙重水污染影響民眾用水認知的調查——《未知用水危機:你的水杯中藏著什麼?》,發現大眾對水資源和新興污染物的認識仍存在許多誤區。即便有近六成民眾認為民生廢棄藥品、塑膠、食品添加劑等「新興污染物」對日常飲水健康損害很大,但卻未用迫切地態度面對和處理,也尚未調整自身相應實際作為。仍有超過半數的人經常使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也繼續將過期藥品直接丟進垃圾桶裡,造成水資源污染風險,引發潛在飲水危機,認知與行動深具落差。
水污染認知落後,逾六成民眾缺乏「新興污染物」飲用水危機意識
遠見民調中心所做的調查指出,超過八成五的民眾認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人造物,前兩大仍是「重金屬」(87.6%)與「化學品排放」(87.0%), 第三名至第五名才是塑料顆粒(76.5%)、藥物殘留(61.3%)和農藥/除草劑(55.6%),民眾認為這些成分威脅飲用水的程度比較低。但事實上,台灣目前自來水的重金屬含量完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而新興污染物,如:藥物殘留、塑膠微粒和環境荷爾蒙,政府目前還缺乏完善的規範,以去年臺灣37座淨水場的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檢測值超標為例,環境部自今年八月中旬才開始制定相關規範,數值相對寬鬆,但國人卻不太重視。
即便許多民眾知道塑料微粒會威脅飲用水安全,但仍有過半的人(57.1%)有常常使用塑膠袋和吸管的習慣;關於藥品,甚至有近九成受訪者(89.6%)表示曾有藥物吃不完過期經驗,且一半以上的人(55.7%)會將其棄置垃圾桶,但卻僅有不到四成民眾(37%)對於新興污染物具有危機意識感,多數民眾未認知到自己也是污染製造者。 (相關報導: 生活熱議》喝太多水其實很危險?華爾街日報:「水中毒」越來越常見;為何一下喝太多水,真的有傷? | 更多文章 )
八成家庭必備濾水器保障飲水安全,但功能性不足
然而,每日居家飲水的守門員就是自家的濾水器及飲水器,已成為大部分家庭的必備品,但調查結果卻發現,多數民眾對自家飲用水有過度樂觀的心態。即便有八成以上(80.3%)的民眾選擇使用濾水器來保障飲水安全,安裝七年以上(41.4%)的長期使用者更佔大宗,但家中的濾水器的常見功能,卻仍只停留在去除水中的氯和重金屬(68.5%),近一步探究,也確實發現高達近八成民眾(78.6%)最在意淨水器的功能,仍停留在能不能去除氯和重金屬,忽視了過濾新興污染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