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法潮》脫下律師袍成為創業家,開創法律科技新領域

科技導入司法系統,協助提升法律產業工作效率、成果品質。(示意圖,xresch@pixabay)

隨著AI人工智慧應用逐漸成熟,為各產業帶來新一波數位轉型的衝擊,法律產業亦出現了「法律科技」(LegalTech)的嶄新應用。事實上,產業導入數位轉型並非新鮮事,但在各種數位科技應用百花齊放的當代中,法律產業數位化的程度相對較為保守。

「不僅台灣,全世界的法律產業都是如此。」Lawsnote 七法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郭榮彥解釋,法律是風險意識很高的工作,本身律師的職業訓練上就相當強調風險控管,在工作流程、使用數位工具方面也較為謹慎,例如律師事務所極少使用開放網路的雲端硬碟,多使用安裝於地端(On-premises)的硬碟系統,以防資安外洩;加上法律人對於科技多半不熟悉,產業傾向延續使用既有安全性高的軟體服務,整體數位化較為落後。

郭榮彥律師表示,當代數位科技的導入,不僅能提升法律產業工作效率、成果品質,也能為產業帶來典範轉移的新刺激,「科技永遠在處理人類不想做的事情,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人類不想做,或者沒有機器擅長的事,讓科技來協助,這樣人類才可以專注在更具創造性的事務。」

郭榮彥律師本身就是一位非典型的法律人。台大農業化學系畢業的他,本來擔任專利工程師,因為想完整參與專利的生命週期,在30歲時轉職成律師,擔任律師數年之後,又決定放棄高薪穩定的工作,一頭栽進新創事業,開拓對於當時的大眾及法律界來說,相對陌生的法律科技領域。

而引發郭榮彥律師創業的契機,是在民國105年時,他針對法律系統排版格式問題,順手寫出來的一個網頁小程式。

研發協作程式獲熱迴響,以科技解決法律人問題

「對於法律人來說,把判決書或法條的文字複製貼到訴狀裡面,應該是一個痛苦的共同記憶。」郭榮彥律師笑說。

檢索案件相關判決、法條,並引用於訴狀中,是律師的日常工作之一。但目前司法院與法務部的資料檢索系統,還停留在早期DOS時代的文書編輯器PE2,這套系統每28個全形字元就會產生斷行指令,律師若將查詢到的判決書或法條文字貼到現今主流使用的WORD或Pages文書處理系統,會產生格式錯落的斷行,導致律師在查詢資料之外,還必須耗費不少時間在文書排版工作上。

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工作上的不便,曾自學程式語言的郭榮彥律師,寫了一個簡單的網頁程式,可一鍵將PE2的格式去掉,然後無痛貼上常用的文書處理系統,不用再一鍵一鍵地消除空白格。

他將這個「法規與判決排版工具」網頁程式發表到BBS「PTT」的律師板,引起熱烈迴響,「它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小程式,專業工程師大概5分鐘就能寫好,沒想到這麼簡單的東西,這數十年來卻沒有人做。」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試論京華城案「合法性」爭議之主要爭點所在 更多文章

歷經律師事務所的歷練後,生性喜愛嘗試新事物的郭榮彥律師,當時本就有了轉換跑道的念頭,這次契機讓他看見法律產業市場缺口,創業的想法逐步成型。他表示,法律圈其實有許多導入數位科技運用的空間,關鍵在於很少有人能同時掌握法律產業的核心知識,並針對其中痛點結合科技加以改善。理工背景出身,亦有法律人身分的他,本身便為跨域人才,他判斷若能整合兩個領域的專長,以科技解決法律人遇到的問題,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