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真的越來越值錢!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極端氣候,全球淨零風潮盛行,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碳有價政策。歐盟開出第一槍、推出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廠商進口商品時申報、繳交碳關稅;美國有清潔競爭法案(CCA),最快今年(2024)就要上路,做法同樣是向進口商課徵碳稅;而台灣政府即將在2025年開徵碳費,年排放量超過門檻就要繳納碳費。碳排放量1年超過2.5萬公噸的企業,都將是徵收碳費對象。
為接軌國際、回應客戶要求,跨國貿易往來密切的大型企業早已著手進行「綠色轉型」,在產線內導入碳足跡追蹤裝置、執行碳盤查,以相關資料製作符合國際供應鏈和各國法規要求的永續報告書;然而台灣仍有許多中小企業尚不熟悉「碳有價」觀念,遑論採取行動、執行碳盤查。這些企業要如何跟上腳步,面對瞄準自己的成本壓力?
落實淨零排放前,數位基礎建設一定要做
從網通設備製造起家的Moxa(四零四科技)從自身的綠色轉型經驗出發,該公司歸納,製造業執行綠色轉型之前,更重要的是對廠房進行「數位化基礎建設」,也就是將水電燃氣等公用設施,及產線設備全面聯網,以取得重要的能源消耗及產線效率等基本資料。「國內中小企業有些廠房使用至今已數十年,仍沒有可聯網的電力計算設備,還在使用指針式或電子式面板,」Moxa泛亞暨台灣區總經理林世偉觀察,這些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若不改變,連資料都無法取得,遑論碳盤查及落實淨零排放;針對相關大量蒐集資料需求,Moxa聯合軟體業者,從拜訪客戶、了解需求開始,設計客製化的解決方案;也與大廠合作,解決供應鏈資料不齊全的問題。

林世偉觀察產業導入碳盤查等數位工具的過程,他說明:「企業往往是受到客戶壓力才尋求我們幫助,只想我們幫他整套弄到好。」然而,若只針對客戶提出的單點問題處理,往往忽略後面還有接二連三的狀況要解決。他坦言:「我要再進產線做第二次,對他(企業)來講困難性很高,」因此,Moxa的做法是拜訪客戶及其往來對象,了解雙方長期計劃有哪些,關於淨零排放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徹底盤點清楚後才開始執行。「永續這兩個字,就是你要想:這件事會做很久,」林世偉總結。
Moxa合作夥伴-奕馬資訊總經理李秉恒指出 :「過去產線人員想知道碳排放量,但做法是用人工一一加總計算,考慮到產線作業的複雜程度,人工作業不僅費時,更可能有嚴重誤差。」Moxa以數位工具推動產線聯網,如此一來,每個階段的製程皆可以透過連結與運算設備,自動擷取、記錄生產數據;工單上也可以清楚顯示整筆資料的碳排放量。
產線聯網後,效率、準確度大幅提升
他認為,使用機聯網的應用可以減少傳統作業的複雜度和人為錯誤,而且台商未來勢必因應訂單,導入更多新設備、新系統,還得因應未來的碳稅/碳費政策法規調整,設備全面數位化也能更彈性擴充,以因應需求和法規的變化。
奕馬資訊的優勢是實現「no-code」的聯網技術,可套用在每種設備中。操作人員僅需快速填單,即可在機聯網應用等產品中新增設備。李秉恒分享欣興電子的案例,該集團有9成設備皆由客戶自行接入。
同場活動中,Moxa也邀來長期合作的中冠資訊現身說法。中冠資訊為中鋼100%轉投資子公司,身為高碳排產業的中鋼,很早便意識到碳盤查、取得完整數據的重要性,透過中冠資訊與Moxa合作,打造能源管理與溫室氣體盤查的整合性解決方案,不只應用在自身產線,更要讓其他企業也能使用。
柯忠宏指出,當初中鋼選擇Moxa,不只看重其安全穩定又可擴展的系統特性,更注意到Moxa在海外據點眾多,方便就地協助。「Moxa是在各國都有據點,而且也都有可以支持的人員,當地有問題可以協助我們解決的主要合作夥伴,」柯忠宏說。
Moxa年營收逾百億元但並未掛牌,林世偉說,不清楚怎麼做碳盤查的台商為數仍然很多,不能只靠辦理研討會、廣灑宣傳資訊,「潛在客戶根本接觸不到。」他認為透過大廠的供應體系,把中上游業者邀集參加講習,才盡可能增加國內廠商對碳有價時代的認知。現在Moxa正努力提高業界的能見度,讓越來越多台商意識到問題的迫切性。 (相關報導: 公股銀再下一城!第一金通過SBTi審查,邁向2050淨零排放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