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1常用按鍵別亂開!專家曝8大使用禁忌「電費暴增2倍」,關窗戶其實超NG

冷氣選錯功能凍到變冰棒又耗電!專家:這模式抽乾荷包不建議用。(資料照/王若桐攝)

台灣夏天炎熱,不開冷氣睡覺會讓人難以入眠。對此,有網友曾提問,冷氣本身都有除濕功能,在又熱又潮濕的日子,開哪個模式會更好?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分析兩個功能的原理之別,原來選錯竟會讓電費翻倍!

冷氣除濕功能抽乾荷包

有網友家中冷氣兼具製冷/除濕兩種模式,好奇提問「就算同樣是調26度,開除濕功能時達到指定溫度仍會凍到發抖,而一般製冷模式則比較自然而舒適」,好奇到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提問,貼文曝光後,其他網友解釋,「因為冷氣模式,達到室內溫度之後,壓縮機會停止,剩下送風,而除濕模式,壓縮機則是持續運轉不會因為室內溫度到而跳開。(註:部份品牌冷氣可控制指定溫度)所以除濕功能更耗電,荷包都一樣被抽乾!

冷氣和開除濕機哪種更耗電?

那是否將除濕工作另外交給抽濕機會更好?有網友同意,當初正是因為冷氣除濕太耗電,才會開發出除濕機,以下為例子,冷氣除濕的效率比單一機型抽濕機快3倍,但耗電卻高達2倍!

冷氣一台耗電約為600~800瓦,除濕模式效果:每降1度濕度需1.2小時

除濕機一台耗電約為400瓦,除濕模式效果:每降1度濕度需2.5小時

冷氣使用8大禁忌

1.開冷氣要開窗

開冷氣「門窗」當然是基本動作,不過如果長期不開窗換氣的話,就有機會令室內空氣污染,影響身體。3小時不開窗會令室內空氣不新鮮;6小時不開窗會令空氣污染嚴重,可能危及健康,因此開冷氣也建議每3~6小時開一開窗。

2.注意風口位置

為了使室內冷空氣循環更好,開冷氣後可以把風口朝上,同時可以達到慳電和加快降溫的效果。

3.冷氣不能直吹身體

為了更涼快,有人會把冷氣直接對住人吹,但這會容易令皮膚血管受寒,導致痙攣。如一直吹臉部,更有機會使面部神經中的血管受寒產生痙攣,出現面癱問題。

4. 放一杯水

不少人會透過開冷氣達到除濕的效果,但若一整晚都除濕的話,有可能連皮膚和呼吸道的水份都被帶走,起床時發現眼乾、口乾就有可能是這個原因。要解決這問題,可以放一杯水在出風口旁。

5.開冷氣要打側睡?

如果睡覺時會張開口的話,空氣中的灰塵就比較易進入呼吸道,起床特別容易有口乾問題。這情況可以改成側睡,避免開口呼吸,減少開冷氣導致的呼吸道問題。

6.開冷氣先/關窗先?

答案是應該先開冷氣,等機內積蓄的污染物釋放後,才關上冷氣,可避免在空氣不流通的空間內一直噴出灰塵,減少氣喘、鼻敏感的呼吸道問題。

7.不應經常又開又關

如果只要出門一會兒,或溫度已經足夠時,也不應關冷氣之後再開,因為這動作會令冷氣造成損耗也更加耗電.可以把風力改成自動,等到達指定溫度後減慢風速,從而減低耗電。

8.開冷氣不要急

天時炎熱,一進屋可能很多會急住涼冷氣,但要注意溫度急降會令血管突然收縮,導致血壓升高,有機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最好還是先喝杯水、洗臉降溫,再開冷氣而且溫度也不應太低。

冷氣開抽限制大|用凍到癲

換言之,冷氣抽濕效果雖然比抽濕機好,但消耗電量相對較大,另外它不能同時控制室溫,又不能改變送風速度,所以做成又凍又耗電。另外,冷氣抽濕必定會令室溫下跌,如果撞到濕凍天氣仍然靠冷氣除濕,就會做成室溫過低,部份冷氣更無法在室溫低於16度時使用。所以住在潮濕地區的網友,還是多購一部抽濕機會比較實際。

除濕機4大使用禁忌

1.擺放位置有學問

由於除濕機一般都比較大,很多人會放在牆邊以免擋路,但其實這會影響除濕效果,特別是進風口在機背更有可能讓機身過熱最好是放在室內的正中央,保持周圍通風,也可以配合電風扇使用,讓除濕效率事半功倍。

2.不應在除濕期間在同一環境

除濕機運作時使產生熱風,有機會對人造成不適,以及出現皮膚水分不足產生敏感的問題。因此,建議除濕機運作時不要留在同一個環境。

3.除濕都要關窗

開冷氣要關窗眾人皆知,但其實開除濕機都要關窗,目的是減少室外濕氣流向室內同時,也可以打開衣櫃,減少封閉空間的濕度,減低發霉的情況。

4. 定期清洗濾網和水箱

大部份的家電都要定時清潔,以延長壽命和效果,除濕機同樣是這樣。如太久沒清理就會影響到除濕效果和散熱同時最天都把水箱的水倒掉及清洗,以免過滿影響除濕表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冷氣選錯功能凍到變雪條又耗電!專家:這模式抽乾荷包不建議用) (相關報導: 吹冷氣把風量調大其實超耗電!台電按1鍵「快速降溫又省電」,2招電費不暴增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