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看現代父子(女)關係

作者認為,導演李安化解傳統父親與現代子女的對立,找到東西文化的融合之道。(圖/ Jessica Rockowitz @ Unsplash)

欣逢父親節,謹以台灣之寶—李安早年的「父親三部曲」電影評論,向全台與全球華人的父親致敬。

台灣的國際知名導演李安20幾歲才出國念書,早年他在台灣成長、與父親相處的經驗,成為他早期電影的題材,從中反映了他對台灣家庭結構及父子關係的看法。他早期替中影拍攝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片,是以父親為中心、家庭為主軸的「父親三部曲」系列電影,深入刻劃個人/家庭、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的衝突與調和。觀眾可從該三片中看到華人傳統父親權威沒落的身影,以及面對社會變遷的妥協與無奈。 

李安首部影片《推手》中的父親,外表看起來較為柔弱溫和,不是權威感很強的父親,對兒女沒甚麼要求,只是年紀大了,希望可以在兒子家養老。因此,李安設定《推》片父親的角色為身影動作極為柔和的太極拳師傅,除了跟在美國喝洋墨水的兒子與洋媳婦形成強烈的對比外,亦可藉由華人的日常作息─打太極拳,來彰顯東西文化的差異以及東方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時的「平衡」功能,可說是一石二鳥。 

《推手》影片一開頭,李安即以強烈的對比手法展現文化的差異與衝突。來美探親的太極拳老師傅,在他兒子家中緩慢地揮毫,優遊自在地打拳、吐氣吸氣,與大自然結合一體;屋內的洋媳婦則快速、緊張地敲打電腦鍵盤,急速地喝咖啡。在一連串的對比鏡頭張力中,突然間一聲爆炸聲響,老師傅錯愕地站在冒煙的微波爐前面,不知所措;洋媳婦一個箭步衝上來,吼了一聲,關上微波爐熄火。李安以簡潔俐落的西方電影手法呈現了東西文化的衝突。

《推》片中年老的父親,藉由太極拳一吐一吶的推手動作,悠遊自在地融合於天地之間;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太極拳緩慢的動作反映了老父親慢條斯理的「推手」處世哲學,跟片中洋媳婦直截了當、剛強凌厲的西方處世方式,顯然是水火不相容,而受過東西方教育的兒子處在洋太太與傳統老父親之間更不知所措。西方人一直不了解華人擅打「太極拳」的拐灣抹角文化,太極拳在此成為傳統/現代、東方/西方衝突的象徵。 

然而,微妙的是,李安最後在片中卻展現了太極拳驚人的「推手」力量,讓老父親在警局中以太極拳將一群洋人推倒,讓西方人體會到以柔克剛的強大力量。李安以西方人無法了解的太極拳反幽了洋人一默,也展現了天人合一的渾厚磅礡力量。

老父親走出警局後,在溫暖的冬陽中,未來的老伴正在等他,最後他在紐約華人社區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教華人打太極拳。至此,東方社會兒子要扶養父親的傳統倫理,在西方社會中無法持續下去,隨著環境的變遷不得不改變。

在第二部影片《喜宴》中的父子關係,是以傳統的父母期待兒子早日傳宗接代為主軸,但遠在美國的兒子卻是同性戀者。故而李安將《喜》片的父親設定為退休的老將軍,一名腰桿頂得直直的剛強權威軍人,跟在美國留學定居、有點脂粉氣的兒子,在強烈的對比中產生戲劇張力。

李安在《喜》片中,一方面巧妙地以東方視為離經叛道的西方個人主義行為─同性戀,來顛覆台灣傳統的家庭結構;另一方面,卻在《喜》片中以華人文化的「父慈子孝」傳統倫理來解決個人與家庭的衝突。威權父親最後諒解了兒子的同性戀,同性戀關係得以持續下去,兒子也以假結婚、真生孩來回報父親的傳宗接代期望。傳統家庭被解構了,但溫暖的結局卻又凸顯了東方的恕道文化,令人拍案叫絕。皆大歡喜的《喜宴》結局展現了台灣人民「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東方文化智慧,亦顯現了台灣家庭處理父子代溝的中庸之道。

第三部《飲食男女》影片,李安所打造的父親角色是退休廚師,一個想用高超廚藝挽回父女關係的老父親,彰顯了現代台灣社會父親與獨立兒女脆弱的關係。李安藉由台灣人民喜歡全家一起吃飯的習俗,用飲食來顯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同時亦透過都會男女日常飲食,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連結一起,賦予台灣美食的文化意義。 

片中五光十色的台北,刀鏟鍋盤此起彼落,男女食慾大開,情慾波動,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正與古聖人「食色性也」之至理名言遙相輝映。退休後的老廚師三個女兒,在情路上有各自的歸屬,老父親雖然無法再藉由美食留住自己的女兒,但最後居然憑著高超的廚藝替自己牽出了老少配姻緣。《飲食男女》讓觀眾感嘆現代台灣父親無奈的一面,卻也顯現了「飲食」跟「男女」的微妙關係。 

李安以藝術家的敏銳心思,透過犀利的電影語言,用溫柔敦厚的胸懷化解傳統父親與現代子女的對立,從恕道妥協中找到東西文化的融合之道。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科技戰,脫困的中國與分裂的世界 更多文章

*作者為退休駐美外交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