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7月19日致函巴黎總教區于爾里克(Laurent Ulrich)總主教,對7月26日至8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表達了期待奧運會成為「克服分歧與對立」、「加強國家的團結」是一個絕佳機遇,並期盼「消除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有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
方濟各教宗強調:「體育是一種超越疆界、語言、種族、國籍和宗教的普世語言;它能夠團結眾人、鼓勵對話和相互接納;它激勵人類精神的發展;它鼓勵人們超越自我,培養犧牲精神,鼓勵人際關係中的忠誠;它鼓勵人們認識自己的限度和他人的價值。」教宗寫道,看著眾所皆知的奧運會標誌,上面有五個相交的圓環,這代表著「兄弟情誼的精神」,該當成為奧運會和一般體育競賽的特徵。信函最後,教宗希望「巴黎奧運會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相識並彼此欣賞、打破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在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
用這種精神來看這次奥運的開幕式表演內容與競賽過程的一些爭議,其實真的應該「彼此欣賞、打破偏見,……在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
首先,就是奧運開幕的表演爭議:
外媒報導巴黎奧運開幕式表演中一段由變裝皇后與LGBTQ的表演橋段,被認為指涉基督宗教的經典符號「最後晚餐」,引發強烈反彈。因為表演內容「過於覺醒」(Woke),另外對於基督宗教信徒來說,表演中出現的變裝皇后模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耶穌與門徒共進晚餐的場景、以及《啟示錄》中象徵死亡的天啟四騎士之一,社群媒體平台X上的外國網友反應充滿憤怒,許多用戶稱這場表演使基督徒感到「憎惡」(abomination)。事實上變裝皇后的模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不但扭曲了達文西,更可怕的還是曲解了耶穌為世人受難而被釘在十字架上,那建立聖體聖事所代表的「天主是愛」的救贖工程真義。
回到7月26日登場的巴黎奧運開幕式,以分成12段形式演出。第8段「Festivité」(慶典、節慶),在塞納河船隻上的表演,由18名表演者登場,包括知名變裝皇后妮基・朵兒(Nicky Doll)等,成為伸展台上的時尚走秀焦點,隨即在鏡頭前橫排成一列,展現出的構圖令人聯想到名畫《最後晚餐》。在舞蹈、歌唱之中,畫面正中央的餐盤揭開、出現了全身塗成藍色的人物「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象徵著歡愉與逸樂。
(相關報導:
風評:麟洋奪冠,央視不播網民口頭轉播
|
更多文章
)
整段表演充滿LGBTQ色彩,由於呈現與基督宗教相關的近似「最後晚餐」構圖、又加上冒出裸露的酒神唱歌,讓不少基督宗教信友與保守派人士感覺受到冒犯。翌日法國天主教主教團表示:「這樣對基督宗教的嘲弄、戲謔表演,對此感到相當遺憾」。義大利(特別是梵蒂岡,教廷一直到8月3日才發聲明譴責,稱表現自由不應缺乏對他人的尊重,並稱對部分橋段感到遺憾。)、美國部分的基督教派牧師,接連透過社群媒體和新聞發聲,同感被開幕式的這場演出冒犯。在政治圈法國極右派議員、義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義大利右翼民粹主義「北方聯盟」領導人)在Twiter(現稱X)直批:「低俗」、「用侮辱全球數十億基督徒的方式來開場,實在爛透了」。美國電信巨頭C Spire質疑嘲諷基督徒信仰中的重要時刻,27日在社群平台宣布撤銷對奧運的廣告贊助。
奧運組委會被迫在7月28日發言表示,「很明顯,我們從來就沒有意圖要對任何宗教團體表示不尊重。相反地,我認為和喬利(Thomas Jolly,開幕式的總監)一樣,我們確實試圖要慶賀社會的寬容。從我們分享的民調結果來看,我們相信這個願望已經實現。如果人們覺得被冒犯,我們感到很遺憾。」
再看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喬里(Thomas Jolly)的澄清,他表示這段表演的靈感並非來自「最後晚餐」,而是描繪一場奧林帕斯山(Olympus)眾神的盛宴。表演者菲利普·卡特林(Philippe Katerine)演出裸體酒神並演唱《裸體》歌,這位55歲的歌手和演員事後接受《法國世界報》的採訪。菲利普表示這首歌是為奧運會創作的。喬里表示他有他的敘事的主軸,要菲利普必須把「我」放進去。菲利普不太懂該如何表現自我,喬里想到了酒神戴奧尼索斯並建議要漆成藍色,根據這樣的設計,這就是在世人面前所呈現出來的表演。
菲利普最後強調,他和喬里從來沒有談論過宗教,也沒有談論過達文西的作品《最後晚餐》,更沒有談論過基督。「我對這些反應感到目瞪口呆」。他表示「我是在基督教中長大的,這一信仰裡最美妙的東西是它有寬恕的思想。如果我讓人們產生誤會的話,如果我讓人們感到震驚的話,那,抱歉了。對此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相信寬恕可以是相互的。」
換言之,這場表演的關鍵設計者就是藝術總監喬里,他在整個12段的演出。第8段「Festivité」(慶典、節慶)的設計,就是想要用酒神所帶動的歡宴氣氛 來營造巴黎奧運是場世界級的饗宴。重點就在酒神,可是卻在敘事中把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拿來當做視覺敘事主軸,從藝術與創作角度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喬里想從《最後晚餐》到大歡宴的連結明顯地是錯誤的想像。呈現出來的效果果然招來不少負評。
巴黎奧運開幕式上由變裝皇后疑似模仿最後的晚餐橋段,引發諸多議論。(取自@DrEliDavidX)
觀察與反思:
1.「最後晚餐」就是耶穌與為門徒濯足並建立聖體聖事,還有對門徒的最後訓誨,是最後的提醒也是受難前最後的關愛:你們要彼此相愛,這樣人家才知道你們是基督徒。這是基督在為世人的罪而受難、聖死的與門徒的告別。沒有耶穌走最後這一段苦路,就沒有第三日復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將自己做為祭品來獻祭。主要就是在為救贖世人的罪,喬里想用充滿LGBTQ色彩來重新詮釋達文西的《最後晚餐》,以帶動後面酒神的肉慾上的歡愉,明顯扭曲了耶穌基督的犧牲,也錯解了最後晚餐對於基督宗教的核心意涵。
(相關報導:
風評:麟洋奪冠,央視不播網民口頭轉播
|
更多文章
)
2.扮演酒神的菲利普強調他的歌《裸體》主要有三個涵義:「當我們赤身裸體的時候,我們就變得沒有攻擊性了,我們就會相互伸出手。沒有口袋,也就沒有了可以藏在口袋裡的武器。然後,就是去增長了:赤身裸體後,我們就會停止買衣服,並最終,回到奧運會的起源,回到運動員裸體比賽的時代。」以世俗世界的觀點來詮釋當然非合理, 但是喬里與菲利普都忘了在聖經創世紀亞當與厄(夏)娃在吃了「禁果」而意識到自己是赤身露體時,用了無花果子遮身。裸體並非罪惡,是亞當犯罪的責任推給厄(夏)娃,她又將責任推給了蛇。他們為此被驅逐出樂園必須工作以養活家庭,而女人則需忍受生產的痛苦。重點還有亞當厄娃同時將死亡帶入世界,基督宗教以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來做救贖工程,這個工程就是「天主是愛」的實踐,基督宗教的信望愛就在這個救贖工程中體現出來。喬里與菲利普還有表演的18人只關注在從裸體、與變裝皇后等LGBTQ色彩來強調肉體或俗世的歡愉,顯然嚴重扭曲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無怪乎基督宗教的神職人員與信友會強烈反彈。
3.教宗方濟各強調的是多元與尊重,他對巴黎奧運的期許,「消除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有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俄烏戰爭與以哈戰火還有全球緊張的對抗局勢,迄今皆無善解,政治人物不顧人民只想到個人與政黨利益已傷害到全球的和平,這些都埋藏著太多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新的戰火,那麼奧運會的基本精神就是停火與和平競爭,若是從這個精神來看,法國表演團體在變裝皇后與酒神的歡愉,想要刻意扮演最後晚餐的反諷,來強調奧運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好手,當然對基督徒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4.可以說喬里等想將法國的新文化運動在這次奧運開幕表演中也透顯出來,主要還是強調多元,不過政治性的操作還是太多,聖母院的浴火重生是巴黎也是法國的重要地標和象徵,對於全球來說,重生的聖母院代表著法國新文化的再生。而法國大革命的貴族瑪麗被斬頭的情境再度浮現,這是藝 術總監喬里的詮釋,可是同樣是在法國大革命時,天主教加爾默羅隱修院16位隱修女在斷頭上重新宣誓對耶穌基督的效忠,一起慷慨就義,高貴的情節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也曾出現,意味著世俗的功名利祿有時盡, 但是永恆的生命就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清楚的。此次開幕式的表演最大的亮點是跳脫傳統的場地演出而在塞納河上表演,只是煙花效果有時盡,留下來的永恆意義與價值呢?(為避免再度引發爭議,這次奧運開幕式表演在YT頻道的視頻馬上被下架,不再流傳。)
其次,就是泳池畔對中國選手的藥檢爭議:
在奥運游泳競賽中出現最大的爭議就是中國泳隊深陷禁藥風波,其實,在參加巴黎奧運前被爆料,有23名參加東京奧運的中國游泳選手藥檢呈現陽性,但最終仍放行參賽,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更有11人參加巴黎奧運,根據中國游泳隊營養師于良發文爆料,中國隊在法國備戰時遭到針對,10天內被進行了近200次的藥檢(經過確定每位中國泳隊選手至少經歷29次的藥檢,歐美選手呢?)。
特別是在19歲「中國飛魚」潘展樂在巴黎奧運男子100公尺自由式決賽時以46秒40刷新世界紀錄,拿下本屆中國隊首金,他也是巴黎奧運游泳項目的第1個世界紀錄。澳洲游泳隊教練霍克(Brett Hawke)質疑潘展樂的世界紀錄,稱這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有外媒也對中國隊提出了禁藥質疑,對此中國女將張雨霏卻反問,為何沒人質疑過美國的菲爾普斯和雷德姬呢?
(相關報導:
風評:麟洋奪冠,央視不播網民口頭轉播
|
更多文章
)
潘展樂在男子100公尺自由式決賽游得飛快,前50公尺以22秒28甩開眾人,最後以46秒40的成績強勢奪金,同時將自己今年世錦賽保持的世界紀錄再推進0.4秒,同時也比銀牌的澳洲好手查默斯(Kyle Chalmers)快了1.08秒。張雨霏表示,潘展樂在游出世界紀錄前,早已好幾次游進47秒內,且在同一天內就可看到他穩定上升,並不是說他以47秒5突然跳到46秒4,如果是那樣的情況大家肯定都會懷疑。(潘展樂在男子四百米四式混合接力賽中第三棒,再度以45.92秒游完100公尺,比他自己日前創下的世界紀錄再快近半秒,助中國隊逆轉奪金。)
張雨霏說,「潘展樂和我們其他隊友一樣,不斷接受各國的禁藥檢測,具體有多少次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在昨天以及入村前這一周都沒有中斷過,至於他有沒有用禁藥,我想反禁藥組織會給一個明確事實,…」
美國對於中國的泳將表現一直都採取「質疑」的態度,像紐約時報在7月30日就引述匿名人士報導,兩名中國游泳選手於2022年檢測出對違禁藥物呈陽性反應,其中1人預定參加巴黎奧運。質疑中國以食品汙染為由,替游泳運動員洗脫罪名。
同日美國兩黨議員還提出「恢復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信心法案」,計畫給予美國藥物管制政策辦公室「永久性權力」,可以扣留美國政府每年應向WADA支付的300多萬美元。用會費要脅和侮辱WADA。顯然這也是有針對性的,主要針對的對象還是中國。
早在2020年生效的美國《羅琴科夫反興奮劑法》允許該國對國際體育賽事中的興奮劑事件實行「域外刑事管轄權」,嚴重傷害了國際體育賽事的純潔性和公正性,遭到體育界和世界輿論的詬病。國際奧會和WADA都不支持《羅琴科夫反興奮劑法》,指它賦予美國太多權力來執行世界反興奮劑規則。該法允許美國對任何有美國運動員參與的國際賽事中的興奮劑事件涉案人員提出指控、處以罰金甚至監禁,不過卻未涵蓋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盟賽事和絕大多數美國運動員。90%的美國運動員是在WADA監管之外參加比賽的,明顯的這就是美國的雙標行為。
中國游泳選手潘展樂在男子100公尺自由式贏得金牌。(美聯社)
觀察與反思:
1.中國隊在本屆的泳賽,特別是在自由式百米賽與四百八四式混合賽奪金,這是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原本的囊中物,但是中國隊愈來愈強,讓歐美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藥檢頻頻就是在對中國設路障,只是這樣做根本擋不住中國的崛起。
2.其實選手之間在競賽過程,常會因激烈的對戰而惺惺相惜,成為要好的朋友,這不就是奧運的真正精神嗎?美國刻意用藥檢來抗中,反而製造了不必要的對立與距離,其中有太多治介入,同樣是沒有必要的作為。
最後就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蘿琳緊咬我國拳擊選手李郁婷爭議:
我國奧運的的拳擊國手林郁婷,因性別議題遭質疑出賽資格。儘管國際奧會(IOC)出面為林郁婷的參賽資格背書,可是並無法平息爭議。有心人士窮追不捨,其中包括愛爾蘭前拳王麥格根(Barry McGuigan),還有最讓人無法忽視的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J.K. Rowling)的不斷攻訐。連川普與馬斯克也來捕風捉影,亂加批評!都造成了林郁婷的嚴重的困擾。
羅琳不但轉發林郁婷與哈利夫(另一位跨性別的參賽者)的照片,並批評她們上場將危害其他女性運動員。指出「這樣的瘋狂什麼時候才能停止?等到有女拳擊手受重傷嗎?還是要等女拳擊手被打死?」
(相關報導:
風評:麟洋奪冠,央視不播網民口頭轉播
|
更多文章
)
2023年林郁婷在世錦賽女子57公斤級比賽中奪銅,卻被主辦單位國際拳擊協會(International Boxing Association,IBA)告知未通過賽前性別檢測,銅牌遭到取消。但在IBA聲明中,僅表示林郁婷的血液生化檢測結果「不符合參賽標準」,並未詳細解釋當中的原因提出檢驗標準數據。不過林郁婷在事後重驗,以及後來各大賽事前的血液檢驗裡,全都通過了性別檢測。
然而,羅琳卻一直咬定林郁婷就是「男性」她還強烈質疑:「為什麼可以接受男人在公共場合毆打女人以供娛樂?這不是運動,從身穿紅色的霸凌作弊者,到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組織者,這是男人在享受他們凌駕女人的權力。」將擁有XY染色體的女性汙名化成了「霸凌者」,事實上,這些「具有XY染色體的女生」專家早就證實她們是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產生突變。可以說是天生的,不是她們願意或後可以改變的事實。羅琳如此過度反應,實在讓人不解。
羅琳在2020年6月6日,寫了一條「推文」(tweet): 「『有月經的人』,我敢肯定有個詞語是用來代表這些人的。有人要來幫幫我嗎?Wumben? Wimpund?Woomud?(相對「woman」的假想詞)」 此文一出,馬上引來強烈反彈,那時就有人批她是「恐跨」(transphobia)。連主演《哈利波特》電演的演員們紛紛與羅琳切割。6月10日,羅琳再上網發表了長篇自白,列舉了她捲入跨性別爭議的五大原因,也提到她曾經歷家暴及嚴重性侵犯的經歷,因此體會到女性專用空間,對婦女來說是必要的。如今針對林郁婷時,羅琳更是「變本加厲」亞意攻訐。
對於IBA與羅琳等如此「恐跨」仇視言論,林郁婷在出賽前霸氣回應,「對手懼怕我們的實力,才挑毛病來做文章。」
觀察與反思:
1.對於林郁婷的遭遇,實在拜國際奧會(IOC)與國際拳擊協會(IBA)之間的爭權所賜。我們的體育署與拳擊協會在2023年時林郁婷的銅牌被IBA沒收時,沒有據理力爭,將銅牌爭回來,間接助長那些「恐跨」人士夸夸其詞。事實上,IOC已經採取科學檢驗性別來做為參賽標準,而這個標準是以睪酮(Testosterone),又稱睪固酮,是男性的主要性激素和合成代謝類固醇。換言之,男性女性的差別睪固酮扮演非常重要角色。以此做檢驗標準比XY染色體更精確。而奧會也要求選手必須要有四年以上對性別的表明,林郁婷早在12歲就表明自己是女性,同時她在參賽有性別檢測都過關。換言之,林郁婷在跨性別的議題上根本沒有問題,所參賽資格根本沒有爭議。IBA國際拳擊協會在日前召開的記者會上根本拿不出證據,更不出於所以然。只是在謾罵IOC,反證林郁婷的參賽資格更沒有問題。IBA的立場明顯地就是有偏見與歧視!
2.JK羅琳的過度反應,除了反映她自己曾是性別認同的受害者,以受害者的身分與經歷,原本更應對跨性別的人士處境「感同身受」,但是她卻成為「恐跨」的代言人,反過來「霸凌」跨性別人士,這不是我們所樂見,可是羅琳以她的知名度而發聲對林郁婷造成的困擾與傷害,真的讓國人不忍。好在林郁婷堅持百忍,用自己的實力與科學標準來證明自己不人旦符合資格更不被歧視與偏見打倒!
3.教宗方濟各希望「巴黎奧運會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打破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林郁婷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奧運會還是有太多的偏見與歧視存在。不論是針對個人或國家,不論是針對比賽項目或者觀眾,這些偏見與歧見都讓奧運原本的精神--兄弟情誼失色,看來除了奪冠之外,奧運提供給我們最好的一個學習相互尊重與消除偏見的平台與功課,這個大家都還得再加油啊!
(相關報導:
風評:麟洋奪冠,央視不播網民口頭轉播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