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中,美國經濟復甦表現超乎預期。它比專家預測地更快從疫情衝擊中恢復,並在面對通貨膨脹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升息時展現出韌性。專家預測迫在眉睫的經濟衰退危機,後來也被證明是虛驚一場。
直到現在,局勢有所改變。2日,美國公布的就業數據顯示, 7月非農就業僅新增11萬4000人,遠低於6月修正後的17萬9000人;上月失業率上升至4.3%,為2021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這一意外低迷的數據引發了股市的拋售,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可能真的正在逼近。到了5日,股市慘遇黑色星期一,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崩盤。
根據《紐約時報》(NYT)6日報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投資者對這份「低迷但不至於災難」的經濟數據反應過度,許多指標仍顯示經濟的基本面仍然穩固。然而,人們確實有理由擔心:7月份的失業率上升情況,通常被視為經濟衰退的可信預兆。
此外,已經有證據顯示勞動市場正在走弱。富國銀行(Wells Fargo)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森(Jay Bryson)表示:「在就業數據報告發布之前,就已經出現一些勞動市場疲軟的真實跡象。」

不過,布萊森仍預計,美國經濟能夠順利「軟著陸」,即減緩通膨而不會引發顯著的經濟衰退,但衰退的可能性已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也持相同觀點,他們在上週末指出,未來一年內發生經濟衰退的機率已從15%上升至25%。
現在,美國經濟已經失去先前幫助它應對近期動盪的強大儲備。家庭在疫情期間積累的應急積蓄緩衝能力減少,也不再有被壓抑的消費需求。企業的招聘需求和庫存需求都已經回到正常水平或減少。雖然無法確定經濟是否會衰退,但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比最近幾年都更為脆弱和不穩定。
為何先前的經濟悲觀預測失準?
當經濟學家在2022年開始預測經濟衰退時,通膨持續高居不下,Fed積極升息以試圖控制通膨。在過去,這類情況通常會導致經濟衰退:決策者試圖適度抑制需求以降低通膨,但往往操作過度,最終引發大規模裁員。
然而,自美國從疫情中復甦以來,這種情況並未發生。消費者和企業在疫情後擁有充裕的儲蓄和相對較少的債務,使他們對更高的借貸成本不那麼敏感。同時,隨著疫情造成的各種干擾逐漸消失,通膨壓力也在減少,而不需要藉由大幅降低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來緩和。
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辛克雷(Tara Sinclair)表示,這次的經濟情況與以往不同,以前的經驗和模型在這次未能準確預測或解釋疫情復甦以來的經濟現象。
結果是,儘管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經濟衰退即將來臨,數據中卻從未顯示出顯著的衰退跡象。即使就業、工資成長和消費支出都有所放緩,但經濟並未出現負成長,失業率仍然接近數十年來的低點,GDP也繼續保持穩健增長。 (相關報導: 明州州長華茲出任賀錦麗副手,鄉土路線穩守「藍牆」 | 更多文章 )

經濟衰退的恐懼為何再次浮現?
近期,美國經濟開始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按時支付信用卡帳單和汽車貸款,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也在上升。雖然整體消費者支出依然強勁,但有跡象顯示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正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