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經濟危機的書不知凡幾,但是這本由華爾街經濟學人寫的《沖擊、危機和誤警:如何評估真實總體經濟風險》(Shocks, Crises, and False Alarms: How to Assess True Macroeconomic Risk,2024。此書甫於七月出版,尚無中譯本)確實不凡。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前總裁William Dudley曾經說:「 [經濟學人有兩種:]華爾街經濟學人嘗試將大量的資訊整合成有用的材料,以供企圖瞭解這個世界的人使用,而研究型的經濟學人則致力於擴展經濟學的理論前緣。」。這兩種類型的人最終可能站在相同的位置做類似的事情,而人們將很難分辨他們的成就高低。例如華爾街出身的葛林斯潘和來自學術殿堂的柏南克,誰是比較優秀的聯準會主席?又如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倫巴第街:貨幣市場記述》和凱因斯的《貨幣論》,何者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大?
本書的兩位作者(Philipp Carlsson-Szlezak,Paul Swartz)是華爾街經濟學人,他們有博士學位卻不在大學教書,一生進出名門金融機構,理論基礎深厚、實務分析在行。他們整合豐富的資料,對總體經濟風險試作分類,總共歸納出18種不同型態的總經風險,並提出系統性的評估方法,目的在教導企業和政府領導人判斷經濟危機的虛實、來源、傳遞過程、沖擊,以及對策。
寫作此書的動機,可能是無法忍受媒體愛吹捧誰誰誰是「末日博士」,又喜渲染「經濟末日」的亂象,因此提筆警示世人要注意分辨總體經濟危機的真假、虛實。
作者說「總體經濟風險已經激增,必須認真對待,但是最黑暗的預測很少成真,它們通常被誇大」,「每一次真正的危機,都伴隨著許多虛假的警報」。以過去四年為例,作者列出一連串的誤警事件:
一、2020年Covid-19爆發時,關於美國將重演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全球將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悽慘的論述甚囂塵上。預測者包括知名的哈佛大學教授Kenneth Rogoff,以及號稱「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教授Nouriel Roubini。但是這些末日預言過度誇張,事實上,美國的總產出在2021年既已恢復疫情爆發前的成長趨勢,到了2023年甚至比疫情前增長5%,總計增加了一兆美元有餘。(台灣在最恐慌的2020年第二季非但沒有衰退,還成長了0.68%,全球第一,隨後的四年也是年年成長。)。
二、2021年當大蕭條不似預言般降臨人間後,末日預言家個個不知所措,流行的論調迅速轉了個髮夾彎,橫空出世「咆哮的二十年代」 (Roaring Twenties)之幻象,聲稱封城和居家辦公是數位發展的觸媒,疫情之後的生產力將會陡升。華爾街的名門機構高盛(Goldman Sachs)甚至預測經濟生產力將成長2.55%至3.3%,結果只有1.43%。
(相關報導:
崩盤!台股爆量跌超千點失守2萬點,日股遁入熊市
|
更多文章
)
三、2021至2022年間,疫情引發供應鏈斷鏈,供需錯配,外加美國政府大方寄送支票給人民,導致物價飛騰。末日預言家再度敲鑼警告1970年代的大通膨即將捲土重來。不過預言依樣沒有實現,美國的通膨在不到一年之間就下降了6個百分點。
四、2022年美國大舉升息,又有人預言高利率和強勢美元將使開發中國家的貨幣承受重大壓力,使其無法償還外債,最終一定會引發債務違約和資本外逃的悲劇。但是悲劇非但沒有上演,許多開發中國家甚至還清償了以美元計價的外債,並且比美國早升息,成功避開若干富裕國家後來所面對的問題。(例如日本維持負利率政策太久,使其與美國之利差不斷擴大,日圓因此陷入大幅貶值的泥淖。)。。
五、2022至2023年間,升息讓美股跌入熊市,預測高利率會陷總體經濟於衰退的說法喧騰一時。美國財政部前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說失業率會飆升到6%,而且可能帶來停滯性通膨。事實上,美股從2023年10月起漲,失業率始終維持在歷史低點,而且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是2.8%,桑默斯全押錯!
為什麼媒體喜歡傳播這些嚇人的經濟預測?作者的答案很簡單但深得人心:因為每天24小時,每週7天,媒體都需要有東西可以報導,而且愈辛辣愈好,所以還有什麼比「末日博士」的警告更聳動的報導?還有什麼比「末日預言」更具娛樂效果的新聞?顯然,大眾缺乏識讀能力才是「末日危機」的真正來源。
其實,預測的危機若杳然無蹤,防災的成本就白費了;繁榮將至卻一無所悉,收益就無法倍增。因此作者強調:「總體經濟根本無法可靠地預測,即使距今只有幾個季度亦然。所以預測必須讓位給觀點、理論必須讓位給描述、確定必須讓位給研判」。又說:「領導者為了有效應對總體經濟風險必須接受如下之現實:沒有固定的答案,只有動態、驅動因素和趨勢」。
作者主張「有效的總體經濟風險評估包含三個強大的習慣:第一,放棄對大師模型的迷戀;第二,對末日論要打折扣;第三,實行經濟折衷主義」。如何辦到?該書提供了18個真實的總體經濟風險評估給企業與政府的領導人參考,詳細清單如下:
第一、實體經濟風險(Real-economy risks)
3.成熟經濟體之經濟成長(Mature growth)
4.發展中國家之經濟成長(Developing growth)
5.生產力之成長(Productivity growth)
6.生產力、時間和規模(Productivity timing and sizing)
1.強制性刺激(Compulsive stimulus)
2.系統性刺激(Systemic stimulus)
3.戰術性刺激(Tactical stimulus)
4.結構性通膨(Structural inflation)
5.週期性通膨(Cyclical inflation)
6.利率制度(Interest-rate regime)
1.地緣政治波動(Geopolitical flux)
2.地緣政治影響(Geopolitical impact)
看完這份清單,可以發現本書的內容幾已涵蓋全部的總體經濟風險,但是也不難察覺這不是一本基礎入門的財經叢書。作者訴求的讀者是「企業與政府的領導人」,而真正能讀懂此書的是對經濟問題有識讀能力的人。有興趣想瞭解非學院派的經濟學人如何評估總體經濟風險,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書,開卷即可受益。
(相關報導:
崩盤!台股爆量跌超千點失守2萬點,日股遁入熊市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金聯董事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台灣證交所董事長、金管會主委、中央研究院各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