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兩岸只差一步就開戰?《外交事務》權威解析:如何防止台灣意外爆發戰爭

總統府發布的照片中,赫然出現飛官在向蔡英文簡報時,手中資料可辨認出我戰機升空攔截共機的畫面。(取自總統府Flickr)

中國解放軍機頻頻侵擾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2021年迄今已超過600架次。10月初,包含100架殲-16、20架蘇-30、16架轟-6、7架運-8反潛機等等,5天內有150架次以極具威脅性的態勢飛越臺灣島西南方的防空識別區。顯示中國似乎正為犯臺作戰進行演練,因為它不但增加共機侵擾頻率,共同派出的還是大量戰機、反潛機、以及具有核武投射能力的轟炸機。

美國重量級國際關係議題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12日刊出專文〈如何防止臺灣意外發生戰爭〉(How to Prevent an Accidental War Over Taiwan),指出基於海峽兩岸5年多來缺乏溝通渠道,「北京和臺北當局距離公然開戰只差一步疏忽」,中國如此硬踩臺灣防禦底線,可能導致臺海發生「意外戰爭」,因此美國亟需做好防範臺海兩岸擦槍走火。

20211002-台海環境加上中共戰力提升,近年除台灣本島西岸,東部也開始受到共軍機艦威脅,一旦我外離島被敵攻占,更難有充分兵力反攻奪回,因此「堅持到底、獨立作戰」成為官兵被持續灌輸的精神與核心價值。圖為陸軍高登守備隊演練畫面。(總統府提供)
台灣陸軍高登守備隊演練畫面,高登島是連江縣(馬祖)的離島,距中國大陸僅9公里。(總統府提供)

兩岸開火的可能導火線在於…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林碧瑩(Bonny Lin)、外交關係委員會(CFR,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共同撰文表示,中國試圖展現它可以「一年365日全天候對臺灣進行軍事行動」,未來可能擴大共機擾臺規模與越界程度,並使這些行動「常規化」,以降低臺美對中國在臺海軍事行動的敏感度,達到將實際犯臺準備偽裝成「正常活動」的目標。

中國的挑釁行為使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升高,但危機並不在於中國可能立即入侵,而在於兩岸交鋒期間若發生任何一點失誤,導致致命事故或誤判情勢,雙方恐怕就會即刻爆發衝突。例如,中國和臺灣的軍機在空中相撞,或者共機不僅侵入防空識別區(ADIZ)還直接侵犯臺灣領空,使臺灣當局不得已擊落該架侵入飛機。

正因為北京有可能讓解放軍機越飛越靠近臺灣本島,我們不得不假設,臺灣政府或將被迫做出回應──無論是加強監視和警告力度,還是動用武力。因此《外交事務》這篇文章指出,美國必須與臺灣合作,在不引發危機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並回應中國的軍事挑釁。「美國在臺海的充分戰略不再僅止於『為中國全面侵臺做好準備』,還必須準備防範決策失誤,以避免爆發衝突,」文章強調道。

20210827-我陸軍使用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見圖)現有最大射程45公里,軍方欲將其射程延伸至300公里,即便部署在本島仍足以封鎖台海全境。(國防部提供)
我陸軍使用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見圖)現有最大射程45公里。(國防部提供)

先了解臺灣怎麼因應解放軍機

為避免兩岸緊張事態升級,蔡英文政府也改進了應對措施,最初我國軍方會緊急出動戰機攔截每架接近的共機,然而今年開始,我國轉為仰賴陸基防空系統及飛彈全程保持「追蹤監視」。但如果共機擾臺規模繼續升級,即使有這些措施也不夠,因此根據國防部今年3月公佈的《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隨著敵人逼近,我國將採取更強硬的應對措施。 (相關報導: 王室同婚行不行?荷蘭長公主將滿18歲 總理:同性結婚一樣可繼承王位 更多文章

國防部除了強調發展不對稱戰力,還新增「迫使敵犯臺失敗」重要概念,討論根據敵方軍事行動性質和與臺灣的距離,要有不同的因應措施。目前,臺灣針對解放軍劃設三個區域並規定標準操作程序:共機出海即進入我方「監視區」;進入30浬到24浬空域「警告區」之內,即作警告與防空飛彈追監掃瞄;若侵入我12浬領空「摧毀區」之內,則是該開火就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