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牛衣愧老妻,最歉疚是王閏之:《遇見蘇東坡是因緣》選摘(4)

蘇軾去世,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左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繪之蘇軾像。(資料照,陳羋妡提供)

蘇軾服母喪時,曾與王弗到青神縣岳丈家裡小住,與王弗家親戚熟識。王弗的弟弟、妹妹都是蘇軾的小粉絲,纏著蘇軾聽他講故事,說京城的繁華和科舉的榮耀。尤其十一、二歲的堂妹王閏之,欽佩蘇軾的學問,羨慕堂姐嫁了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夫君。

王閏之字季璋,在家族中排行二十七,蘇軾稱她二十七娘。安葬了蘇洵和王弗後,在兩家的撮合下,蘇軾很快與王閏之訂婚。由於有孝在身,暫時不能舉辦婚禮,大約在熙寧元年(一○六八)年中,蘇軾服除,將王閏之娶進了家門。時王閏之二十一歲,蘇軾三十三歲。年底,蘇軾兄弟再度出川,攜王閏之同行,王閏之開始了與蘇軾長達二十五年的陪伴。

蘇軾是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王閏之內心滿懷憧憬。但她沒想到,正是從這次回朝開始,蘇軾仕途坎坷,就像出川的道路,崎嶇險要,處處荊棘。

到達京師已是熙寧二年(一○六九),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啟了旨在為國聚財、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王安石成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做為變法的指揮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受宰相制約,之後陸續出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保甲法、將兵法等新政,涉及農業、商業、教育、兵役等多個領域。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政,朝中黨爭激烈,舊黨遭到貶黜打壓。蘇軾贊同改革,但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措施,站到了舊黨陣營,成為新黨的攻擊對象,被外放通判杭州、知密州、知徐州。王閏之跟著他沒有享幾天福,反而輾轉南北,受盡顛簸。

蘇軾才華橫溢,放蕩不羈,將對新政的不滿訴諸筆端。他詩名滿天下,這些詩被廣為傳播,讓新黨人物感到害怕,必欲除之而後快。元豐二年,蘇軾調任湖州,按朝廷規矩給皇帝寫了謝表。新黨成員抓住其中「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幾句話,彈劾蘇軾愚弄朝廷。緊接著,御史中丞李定從詩集中尋找蘇軾妄議朝廷的「證據」,上報宋神宗。宋神宗正要找個反面典型殺雞儆猴,下令官差到湖州緝捕蘇軾。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蘇軾就是天,天塌下來了,妻子兒女自然驚懼失措。蘇軾在《東坡志林》裡記述:

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朴,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言:「惟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

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謂妻曰:「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

面對官差,蘇軾也惶恐不安。但他們夫妻感情很好,蘇軾不忍妻兒落淚,用楊朴妻子打油詩的典故化解王閏之的情緒,讓王閏之樂觀起來。從這則記載還可以看出,王閏之或許粗識字,但不能作詩,才情無法與王弗比肩。

王閏之情緒稍有舒緩,接著就發生了更恐怖的事情。蘇軾在〈黃州上文潞公書〉中記述: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為中華民國減壽,賴清德槓掉中研院前世 更多文章

軾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隨。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書。州郡望風,遣吏發卒,圍船搜取,老幼幾怖死。既去,婦女恚罵曰:「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燒之。比事定,重複尋理,十亡其七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