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交易法則:你需要能夠理解「做空」市場的概念。或者換句話說,你必須珍惜在下跌的市場中賺錢的機會。做空從來都不是海龜獨到的技術,只是他們有效的運用它而已。
系統一(S1)以四週的價格突破為進場點,並以與進場突破相反方向的兩週價格突破為出場點。如果市場創下四週新高,海龜就會買進;接著,當它創下兩週低點時,海龜就會出場。兩週低點指的是為期十天的突破(僅計算交易日)。
雖然系統一的進場規則很簡單,但海龜被教導了額外的規則,用以確認他們是否應該在為期四週的突破後採取行動。這些額外的規則被稱為「篩選條件」,目的是當海龜收到四週突破訊號時,增加確認是否可能繼續成為潛在的大趨勢。
篩選條件:如果海龜們在最近的四週突破訊號有獲利,就會忽略這次的四週突破訊號;即使海龜沒有把握住這個最近的四週突破訊號,但該訊號「理論上」是一筆獲利交易時,海龜也不會將其視為系統一的突破。然而,如果在這次的四週突破訊號之前的交易有2N損失,這次的突破就會被採用進行系統一的交易(N是他們衡量波動性的指標,這一點將在下一節中討論)。
此外,系統一的四週突破的方向與篩選條件無關。如果他們的上一筆交易是做空而虧損的交易,當現在出現新的多頭或空頭突破時,他們都會利用這個突破並進場。
但這個篩選規則有一個內在的問題。如果海龜忽略了某個進場突破(因為最後一筆交易有獲利),結果這個突破訊號是帶來暴漲或暴跌的巨額利潤趨勢起點,該怎麼辦呢?在市場起飛時卻不進場,這可不是好事!
如果海龜跳過系統一的四週突破且市場保持趨勢時,他們將會利用系統二的11週突破時重新進場(見下文)。保險用的系統二,是海龜避免錯過被篩選掉的大趨勢的方法。
系統二是海龜的長期交易系統。它使用11週突破(55日)做為進場訊號,並以相反方向的四週突破(20日)做為出場訊號。
海龜交易法則:價格「突破」是海龜們的行話,用來描述在「x」期間剛創下新高或新低的市場。除了20日和55日,海龜交易者是否會使用其他時間區間來判斷進場?沒錯,為你的交易選擇判斷期間,一直都是主觀的。在紙本和(或)交易軟體(例如Wealth–lab.com和mechanicasoftware.com)上測試或練習這些規則,以便看到漲跌情形並提升信心。海龜們的典型作法是,在每個系統中各投入一半的資金。
傑夫.葛登比較喜歡S1,但也混合使用S2以獲得更平穩的報酬率。葛登和其他海龜一樣,也會另一個使用系統三(S3)進行交易。他說,丹尼斯試圖教導海龜們運用系統來遵循他的方法,而不是冒險脫離保護區。葛登補充道:「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但不要因此損失超過5萬美元。一旦你的損失超過50,001美元,你就會被淘汰退出海龜計畫。」
丹尼斯將系統三(S3)稱為可怕的天賦帳戶。厄爾.基弗知道為什麼S3比較不被人選擇參考,他說:「你可以使用系統三,而且每個人都會做一點點,但是在大約六週內,每個人都會放棄這個帳戶。」
放棄這個方法的原因,是因為海龜們在情緒上已經承受得起十筆交易有七筆虧損的波動,他們知道這麼做是正確的。基弗直言不諱:「這是你真正搭上趨勢的唯一方法。我們看到這麼做的確有用,也從未發現有誰寫過《逆勢交易致勝》(Counter Trend Trading to Win)這種書。」
海龜交易法則:盡量嘗試不同時間期限的「突破」,不必執著於特定的值。關鍵是要接受某個突破值並堅定的依循。測驗和練習是增強信心的明智之舉。有信心,但要經過驗證。
這些年來,一些交易者(那些了解海龜交易法則的人)開始執著於特定的S1和S2的進場和出場點,彷彿這是失落已久的聖杯。這並不奇怪,像這樣執著的交易者是見樹不見林。運用海龜交易時,有最簡單的進場規則就能繼續發揮作用,硬是要爭論50日突破或51日突破哪個更好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任何穩健的交易系統中,變數的微小變化都不會導致績效的顯著變化。如果小變化會影響績效的話,你就會有麻煩了。
傑利.派克將「穩健」當作操作原則:「我認為保持簡單很重要,不需要參考太多變數。我們能賺錢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靠簡單的移動平均系統。這些系統肯定能繼續表現良好。」
派克用路卡斯山管理指數(Mount Lucas Management Index)來說明這一點。這是一個52週移動平均線的趨勢追蹤指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派克知道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他的優勢:
「其中三分之二為我們帶來獲利。如果我們小的篩選條件是依據波動性,以便讓我們早點進場、更快出場來產生報酬,績效就會很糟。核心的簡單移動平均線或突破系統才是關鍵。我認為將我們的參數設定較為長期很重要,但是一旦需要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分析和太多複雜的運算,這就會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情況。」
那些認為必須使用複雜方法才能賺錢的「假市場大師」,都忽視派克關於保持簡單的觀點。他們想找出相當於量子物理學般複雜的交易規則,但這種思維其實只是一種自慰心理,或者正如交易員艾德.賽科塔(Ed Seykota)所說的,這是「數學自慰」(math–turbation)。
這張1995年9月的日元走勢圖(圖5.3),說明S1價格突破的實際運用。
圖5.3:海龜的進場時機(以日圓為例)(圖/樂金文化)
莉茲.夏沃職業生涯早期的一個經歷,也是這個過程的好例子。1990年7月,她以每桶不到2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350口石油合約,並在價格升至40美元以上時堅持持有。1990年10月15日,她以每桶38美元開始出場,並以略高於30美元的價格完成出清,平均出場價格為34.8美元。
夏沃的決策中,沒有使用關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政府報告或其他基本面因素的討論。她進場和出場的時機,全都是依據價格走勢。需要注意的是,海龜們總是在市場對他們不利時退出,因此不得不忍受獲利回吐的痛苦經歷。你無法觸頂探底,所以目標其實是試著在趨勢的「中間」了結。
那筆交易的經歷,使夏沃成為丹尼斯的信徒。她說:「我記得在1987年的銀市中,在短短幾分鐘內,理查的800萬美元獲利回吐了400萬美元。」這個教訓使她能夠在原油價格從30美元下跌到25.9美元時仍能堅持持有。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圖5.4),2005年11月的天然氣期貨。圖中每個點都代表55天的新高。第一次突破發生在2005年7月中。當時無法知道突破進場後趨勢會繼續走高,但結果確實如此,海龜只是順勢賺錢。
圖5.4:海龜做多的進場時機(以天然氣為例)(圖/樂金文化)
然而,這次突破也可能造成虧損。事實上,海龜可能會因多次的假突破而連續遭遇一連串的失敗。菲爾.路(Phil Lu)曾經說過,「當你做了一筆虧損的交易時,你會對自己說:『嘿,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事』。」確實,遵守規則就表示會有虧損。順勢交易員賴瑞.海特(Larry Hite)早就說過:「賭注有四種:好的、壞的、贏的和輸的。」
面對和處理虧損並不容易。傑利.派克長期以來經歷過承受虧損的痛苦。他建議:
「我以前會說,我們得承受小額虧損,但現在我認為應該是要承受最佳虧損。相信你不會想承受過大的虧損,但也不想把停損設得太近而被掃出場。只要堅守交易,不要太激動,如果你現在賺得不多,沒關係;如果你有一點損失,那也沒關係;如果你讓可觀獲利最終變成虧損,那也沒關係。只要堅持下去,當你獲得巨額獲利時,再真正積極的操作。」
2006年12月的歐元期貨,是另一個說明海龜交易法則實際應用的好例子(圖5.5)。然而,這次的線圖顯示的是在下跌的市場中賺錢的機會,這是一個「做空」的機會。圖上每個點代表一個新的55日低點,第一個「空頭」突破發生在2006年2月,隨後市場繼續下跌,並在6月時觸及低點。
圖5.5:海龜做空的進場與出場時機(以歐元為例)(圖/樂金文化)
透過將20天突破的出場點標示在歐元線圖上,可以看到完整交易的來龍去脈。最初的「短暫」突破發生在二月份,並在三月中突破20日的高點,迫使出場。第一次突破導致一次的小幅虧損。
然而,三月下旬市場恢復下跌,再次迎來突破訊號。海龜再度做空,最後在7月明顯突破20日高點時出場。這可以透過線圖上稍大的點看得出來。第二筆交易產生的利潤彌補了第一筆交易的虧損,還有額外的獲利。
交易過程就是如此。海龜不能因為第一次突破導致虧損而忽視第二次突破。他們必須重振旗鼓。第二次突破就是他們所期待的交易,但是這通常無法預測。
這一切都是一場等待的遊戲。厄爾.基弗用各種術語快速總結了他們今天的交易過程:「首先,你透過帶有幾個篩選條件的通道突破理論(channel breakout theory)。其次,根據波動性來估算調整你的賭注。第三,為每筆交易設定兩次的硬出場(hard stop)。一次自然出場,另一次是嚴格執行的硬停損,這就是拯救所有人的作法。理查的系統本質上就是:『你必須一直留在遊戲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趨勢何時會到來』。」
作者介紹:麥可.卡威爾 (Michael W. Covel)
他是順勢交易公司(Trend Following)的董事長兼創辦人,該公司是一間以順勢操作為核心法則的研究與顧問公司,他自1997年以來,就以順勢交易的投資方法,擔任個人、避險基金與投資銀行的顧問,還創辦海龜交易者網站(TurtleTrader.com),該網站以培育後天操盤手著稱,至今已吸引近百萬造訪者。
身為一名知名投資公司的創辦人,他不僅經常接受主流金融媒體與電視廣播的採訪,近年更開設自己的Podcast頻道「麥可.卡威爾的趨勢追蹤」(Michael Covel's Trend Following),收聽人數超過1500 萬,內容涵蓋投資、經濟學、心理學、政治、決策、人類行為、創業和交易,對談嘉賓更不乏諾貝爾獎得主如丹尼爾.康納曼、知名投資人與作者霍華.馬克斯等。
其著作還有暢銷書《趨勢交易正典》、《順勢致富》,在全球已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總銷售已超過15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