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BNPL」(Buy Now, Pay Later)模式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交易形式,在於讓消費者於未來一定期間內分期支付小額費用,而非一次性付清商品款項。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推動電商與BNPL模式成長,不過這類型的交易形式也可能潛藏危機。
BNPL是什麼?
先買後付BNPL又被稱為「無卡分期」,提供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時選擇分期付款,消費者須向業者提供簡單資訊,經業者審核同意消費者購物分期條件並確認消費,即可完成。除非延遲付款,否則不會收取利息或其他費用,此外,申請手續便利且不需查詢信用評分,因此深受年輕世代與無信用卡人士青睞。
蘋果公司於2022年6月推出了「Apple Pay Later」服務,並於2023年上線,理念與BNPL相同。然而,僅僅一年後,蘋果於2024年6月宣布停止該服務,改為由第三方信用卡和金融卡提供新的分期付款服務。此舉被外界解讀為蘋果在面臨BNPL領域挑戰時有所退縮。
台灣BNPL市場的快速增長
在台灣,這種交易模式相當盛行。根據AFTEE《2023年台灣BNPL趨勢及使用行為大調查》,2023年台灣使用BNPL的用戶數量較2022年增長了24%,將其作為主要支付工具的消費者比例提升了14%。台灣多家企業集團,包括電信公司和銀行,紛紛進入BNPL市場。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台灣BNPL市場調查報告》,2023年台灣BNPL的商品交易總額(GMV)約17億美元(約新台幣552.4億元),預計2028年可達30.93億美元(約新台幣1,005億元)。
BNPL的風險
儘管BNPL方便快捷,但也存在風險,像是用戶因使用這些平台而拖欠其他債務,另外若BNPL拒絕與徵信機構合作,這些幽靈債務可能會誤導分析師對經濟形勢的判斷。 (相關報導: 3C店「無卡分期」騙光9大學、上百學生!老闆收押禁見 主嫌限制住居 | 更多文章 )
財經網紅胡采蘋就曾在YouTube頻道提醒,「先買後付」的無卡分期讓部分消費者借錢買東西,不過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失業,使用BNPL而陷入債務困境,宛如2005年的現金卡風暴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