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高峰會7月9日在華盛頓舉行。這次為期三天的北約峰會將重點放在北約盟國如何在俄烏戰爭問題上抵禦俄羅斯、對烏克蘭提供持續的援助等。但隨著中國的咄咄逼人和脅迫行為對印太地區和全球帶來的安全挑戰的增加,印太地區安全局勢也將成為峰會議程的一部分。南海主權爭議引發的中國與鄰國的爭端、台灣安全、北韓核問題都將成為此次北約峰會的討論議題。
關於這次高峰會的中國議程,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五個要點:
1. 北約戰略關注向中國轉移,為什麼?
美國政府行政部門高級官員在上星期五(7月5日)舉行的一場有關此次北約峰會的電話說明會上說,預計此次峰會將以「強有力的語言」討論應對中國的對俄援助。
這名官員說,北京對莫斯科國防工業基礎的支持「不僅助長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而且給歐洲安全帶來了長期挑戰,顯然我們的盟友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美國和北約官員多次指出,俄羅斯和中國關係日益加深,特別是北京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產品,讓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事持續下去。
即將離任的北約秘書長延斯·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上個月在華盛頓表示:「北京正在共享高端技術,例如半導體和其他軍民兩用產品。去年,俄羅斯90%的微電子產品從中國進口,用來生產飛彈、戰車和飛機。工業基礎,並能夠逃避制裁和出口管制的影響。
2024年7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為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頒發總統自由勳章。(美聯社)
此外,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化以及最近對菲律賓在有爭議海域採取的激烈對抗做法,也引發了北約的關注。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英國訪問學者肖恩·莫納漢(Sean Monaghan)透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他們主要擔心的是中國對其所在地區其他國家和北約盟國的恐嚇,其快速而不透明的常規和核軍事建設,以及通過經濟壓力、網絡攻擊和虛假信息進行脅迫。
莫納漢解釋說,北約盟國高度依賴透過南海和印太地區的貿易,因此他們對穩定和安全的地區有明確的利益。他說:「北約盟國並不覺得是他們要走向印太,而是覺得,是中國在向他們逼近,所以他們必須應對。」
北約作為傳統上西方國家對抗前蘇聯的軍事同盟,各成員國對是否將中國納入北約的戰略關注範圍長期未能達成統一的看法。北約的戰略目標經過多年的調整後,於2019年在倫敦峰會上首次透過聯合聲明提到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
去年,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發表宣言說,北約盟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挑戰了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這一措辭延續了北約自2021年自布魯塞爾峰會以來,各成員國在與中國相關的安全威脅議題上達成的共識。
2. 北約將向中國傳達什麼訊號?
預計本次北約華盛頓峰會將在中國問題上傳達出比以往更強硬的訊號。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先前曾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強烈喊話,稱中國不能一邊支持俄羅斯對烏戰爭,一邊指望能維持與西方的良好關係。他警告說:「北京必須作出抉擇:北京不可能兩者兼得。到了某個階段,除非中國改弦更張,否則,(北約)盟友需要讓它付出代價。」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亞洲問題研究員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對美國之音說,北約能讓中國付出的「代價」,將以政治和經濟手段為主。
他說:「我認為這具有威懾力,因為它向中國表明,如果中國試圖透過侵略行為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不僅美國會做出回應,而且它可能還必須考慮北約的經濟回應,這會增加中國領導層付出的代價。
2024年7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北約峰會發表演說。(美聯社)
薩克斯解釋說:「可以增加威懾(的做法)是,如果北約成員國公開和私下發出信號,如果中國封鎖或入侵台灣,北約成員國將對中國實施嚴厲的制裁,可能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其實施的制裁更嚴厲,而且中國與北約成員國的政治關係將永遠改變。
在他看來,這有助於進行威懾,也是北約可以發揮的一個有用的角色。
3. 對抗中國威脅,北約將如何發揮實質作用?
雖然北約峰會的重點仍將集中在如何在歐洲戰場防禦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對印太地區的安全關切將擺在次要位置,但專家認為,北約可以在應對中國安全威脅問題上發揮實質作用,特別是在網路空間。
薩克斯說:「在打擊假訊息方面,各方都可以互相分享一些經驗教訓。顯然,北約成員國一直是俄羅斯虛假資訊和網路攻擊的受害者。我還認為,可以合作、協作的實際領域是網路防禦、應對虛假訊息傳播以及如何思考和應對經濟脅迫。
專家表示,加強北約國家與美國亞太地區盟友的國防工業合作也將是這項峰會希望達成的目標之一。
2024年7月9日,北約峰會期間各國領導人在北約成立75週年紀念活動上合影留念。(美聯社)
薩克斯提出,在最壞的情況—也就是歐洲和亞洲戰場同時爆發衝突令美國應接不暇的情況下,美國需要北約扛起保衛歐洲的責任,這可以成為北約應對印太地區安全局勢升級的間接方式。
「我認為,一定會有一些私下的對話、非常謹慎的閉門對話,討論如果與中國發生衝突,美國可能不得不將重點放在那裡(印太),並可能將部隊從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歐洲將不得不承擔在歐洲常規威懾方面的更多負擔,並討論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如何為這種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薩克斯對美國之音說。
4. 北約是否會與中國直接硬碰硬?
專家強調,北約的對華綱領仍有侷限,盟友在涉華議題上的立場並不完全一致。例如,北約曾計劃在日本東京設立聯絡處,使其成為北約與印太夥伴合作的有用平台,但由於一些成員國的反對一直未能取得進展。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歐洲、俄羅斯和歐亞計畫主任馬克斯‧伯格曼(Max Bergmann)在有關此次北約峰會的一次背景說明會上說:「去年試圖在東京設立聯絡處的努力,坦白說,這是相當溫和的—不會引起什麼大問題—但目前可能不是正確的行動方向。
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目前北約沒有在東京設立聯絡處的打算。國務院主管歐洲事務的副助理道格拉斯瓊斯(Douglas Jones)說:「目前北約內部尚未積極討論此事。」
2024年7月,舉辦北約峰會的沃爾特·華盛頓會議中心。(美聯社)
歐洲對外關係協會(ECFR)政策研究員阿莉恰‧巴楚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透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到目前為止,北約成為盟友與合作夥伴討論涉華問題的平台的潛力只得到了有限的探索。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薩克斯指出,並非所有北約國家都有實力與中國對抗。
「我不認為大多數北約盟國真的有能力以有力方式向印太地區投射力量,」薩克斯說。 「你會看到一些北約成員國的一些航行自由行動,表明他們對維護太平洋航行自由有切身利益。但我不認為這是以有意義的方式增加了軍事威懾。」
薩克斯強調,北約峰會需要在措詞上避免激怒中國,明確表示北約的成員國擴張不會納入印太地區國家。
他說:「這樣你就可以先發制人的反駁中國的敘事,即美國正試圖為亞洲建立北約或將北約擴展到亞洲。」
5.北約再次邀請日韓澳新與會,北約要打什麼牌?
這次華盛頓北約峰會再次邀請了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這幾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國與會。自2022年以來,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這所謂的「印太4國」(IP4)一直受邀參加北約高峰會。美國領導人和分析家說,歐洲與亞洲不再是各自獨立的戰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星期一(7月1日)表示,這四個國家和過去三年一樣受邀參加峰會,這反映歐洲夥伴國和亞太地區夥伴國日益認識到,彼此的安全挑戰正在日趨融合。他說:「這是我們政策中非常刻意的部分,就是打破歐洲聯盟、亞洲聯盟之間的隔閡。」
日本讀賣新聞7月7日報道說,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計劃在峰會期間參加與這四個國家的會議,這將是五國領導人首次舉行會談。
2024年7月9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北約峰會期間於在雷根研究所發表演說。(美聯社)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的薩克斯說,印太國家與歐洲藉由北約框架連結加深,顯示出亞洲與歐洲日益成為一個相互連結的「戰略空間」。
他說:「顯然,北約成員國正在意識到,印太地區發生的事關乎歐洲安全,影響歐洲安全。因此,如果中國比如說對台灣發動侵略,它應該預期到歐洲會對此作出反應。」
歐洲對外關係協會的政策研究員巴楚爾斯卡說:「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及其對戰場局勢的影響也導致中國的行為在歐洲越來越被視為對美國領導的現有安全架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