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在上海復旦大學教了十多年的中國外交政策課程,他的班裡通常有三分之一是美國學生。
後來新冠疫情爆發,大部分留學生基本無法入學。但即使去年復旦大學的課程恢復正常,吳心伯班上的約30名留學生也沒有一人來自美國。
吳心伯說很想他們,他說他的美國學生向他提出了很多生動的問題,讓他了解到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自從北京方面在2022年底結束嚴格的防疫措施以來,在中國各地,美國學生的回歸速度一直都很慢。儘管北京方面和華盛頓方面都承諾恢復普通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交流,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去年11月與美國總統拜登的峰會上也表示,希望在未來五年吸引五萬名美國學生來華。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在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個完整學年,超過1.1萬名美國人在中國學習,當時中國是最受美國學生歡迎的非歐洲海外留學目的地,在美國學生留學目的地總排名中位居第七。國際教育協會稱,截至2023年6月,中國甚至沒有進入前20名。
雖然目前對於在中國學習的美國人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上個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在中國學習的美國人數約為800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澄清說,這個數字只代表那些參加大學學分計畫的學生。
2024年6月26日。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右)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左)。(美聯社)
北京智庫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理事長王輝耀估計這一數字接近3,000人,不過他的估計包括了非學位訪問學生。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說,根據他所稱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的美國學生數以千計。與此同時,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最新數據,2022至2023學年在美國的中國學生約有29萬人。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莫大偉(David Moser)說,中國取消防疫限制措施晚於其他一些國家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他說,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加劇以及習近平任內言論控制加強,在中國學習的美國人數量已連續十多年呈現下降趨勢。
他說,現在的情況是,在新冠疫情之後,甚至在中國放開了之後,美國學生並未回來。
像莫大偉和吳心伯這樣的學者們認為,這種下降不利於更廣泛的美中關係。
「我們真的需要在政府、商界、學術界各個層面都有中國通,」莫大偉說。「我覺得我們少了一代了解中國的人。」
該發言人說,自去年11月的峰會以來,更多美國年輕人通過中國政府贊助的短期計畫訪華,美方樂見後續會有更多。該發言人說:「我們需要有更多美國學生去中國學習普通話,研究中國文化,成為我們的下一代中國問題專家。」
疫情爆發前,在華美國學生人數已然比2012年創下的峰值減少逾五分之一,許多對中國問題研究或普通話感興趣的學生去了台灣。
2020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叫停了美國政府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傅爾布萊特(Fulbright)交流計畫。
Hanna Nkulu高中時曾在成都度過了一個暑假,一直以來投入了大量時間研究中國。她不久前從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畢業,原本希望通過美國國務院的關鍵語言獎學金計畫(Critical Language Scholarship Program)回到中國學習普通話,該計畫在中國的課程自疫情以來一直只能在線上課。Nkulu已改變主意,現在她將利用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在下一學年到台灣擔任英語助教。
她說:「在國務院的計畫中,台灣是我能探索普通話的唯一選擇——這確實讓人覺得有點受限。」她還表示,以前學習的東西現在感覺有點不相關。
旅行警告
美國學生回歸放緩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國國務院發布的三級旅行警告,建議美國人「重新考慮」要不要前往中國和香港,「因為當地存在任意執法的問題,包括出境禁令,以及不當拘留的風險」。
發出這項旅行警告的動因是中國加強了針對銀行家和高管的出境禁令。美國國務院目前還認定三名美國人在中國「受到不當拘留」。
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東亞研究教授Charles Laughlin說,這一警告讓他所在學校的管理層對重啟中國計畫「心存疑慮」。
國際教育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在調查的美國高校中,去年只有不到30%的高校計劃向中國派遣學生。
不過,一些學校已經不顧警告恢復了赴華旅行。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計劃(Penn China Initiatives)執行主任Amy Gadsden說,賓夕法尼亞大學在過去一年中派出了約100名學生前往中國,因為該校具有「合理的信心」,認為中國不會給學生帶來風險。
賓夕法尼亞大學美中關係未來計畫(Penn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的主任Neysun Mahboubi說,美國國務院這一警告對學術交流產生了「寒蟬效應」,應予以修改。
「據我所知,還沒有美國學生和學者(在中國)遭到拘留或面臨出境禁令,」他說。
伯恩斯經常呼籲加強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流。他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採訪時為美國國務院發布的旅行警告進行了辯護。「有一些商務人士,主要是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商務人士,抱怨說自己被禁止出境,我們對此表示擔憂,」他說。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稱美國這一警告「完全是草率的」。
劉鵬宇表示,「根據中美領導人在去年11月達成的共識」,中國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更多的美國學生來華。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發布旅行警告是為了讓希望前往中國的美國公民「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並指出,曾有各種各樣的美國公民被禁止離開中國。
今年6月,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前往華盛頓,部分目的是遊說美國國務院放寬赴華旅行警告。
吳心伯表示,無論政治氣候如何,派遣更多的美國學生到中國都符合美國的利益。他說,「即使你把中國視為敵人,你也要更好地了解你的敵人。」他補充說,這種聯繫也會「給政府間的關係增添人情味」。
去年秋天,在清華大學學習的西方學生為數不多,耶魯大學(Yale)的本科生Steven Zhang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這個身份意味著他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和我們大家的心態一樣,中國人也非常想了解美國是什麼樣的,」Zhang說,「在那裡身為一個真正的西方人——他們跟你交流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約800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參加大學學分計畫,其中60%左右就讀於上海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該校副校長雷蒙(Jeffrey Lehman)表示,通過在2022年包機接回學生等舉措,該校能夠迅速從新冠限制措施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在新冠疫情之前,該校接收的在華美國學生比例佔3%到4%。
一些中國計畫的負責人說,阻礙美國人到中國留學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航班減少且價格更貴,與其他目的地相比,獲得學生簽證相對困難,以及適應中國的數字生態系統(包括微信等應用程式的普遍使用)等其他挑戰。
上個月,一所美國大學的四名教師在中國東北被刺傷,這起事件可能加劇人們的擔憂。中國外交部當時將這起襲擊事件定性為孤立事件。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最近告訴《華爾街日報》,他已要求獲得更多有關襲擊者動機的資訊。
至於在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人數最終是否會恢復正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hboubi說,現在是一個「微妙的時刻」,美國政治環境中存在不支持美國大學與中國接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