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壘率真有這麼重要,那他們為什麼不把它放到記分板上?――勇士隊外野手傑夫.弗朗科(Jeff Francoeur)在2009年的發言
在對傳統或現代棒球數據都一無所知的前提下,你會如何去衡量一名棒球選手的表現有多少價值?換句話說,假設有需要,你會如何從零開始打造一套全新的棒球數據語彙?
最早期的棒球分析師從布蘭區.瑞奇與恩蕭.庫克(Earnshaw Cook)到比爾.詹姆斯與彼特.帕瑪(Pete Palmer)所嘗試回答的,就是這種問題,為此他們有時候會解構老數據,有時候會從無到有建構自己的新數據。我會在本書第二部討論的很多內容,就是以包含上述幾位在內,許多先進的研究為基礎。他們在記者、作家與棒球思想家的身分上,替我們想到了許多今天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比方說,出局數是壞東西,且構成了攻勢上的「成本」;或是投手能控制某些結果,但並不能控制整場比賽的全部結果。我所屬的世代,基本上成長在一個還沒有雷達跟電腦系統可以逐球確認球種、速度與轉速的年代,我們只能拿著最基本的統計資訊,一場比賽、一場比賽去試著搞清楚到底哪些數據要緊。
而我決定在這裡用來打頭陣的,是所有攻擊數據中最有用的一個,也就是上壘率。上壘率有用的地方在於,它能告訴我們一件對打者來講最單純卻也最重要的事情:他有多經常出局?你要是拿「打者站進打擊區的工作是什麼?」這個問題去問隨便一位棒球迷,他或她多半會回答一個大同小異的答案:「打安打啊!」頂多思路繞一點的人會說:「把分數打回來啊!」之類的。從我們那代人可以自己坐在那兒看電視,不會往左或往右倒以來,大人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都叫打者了,當然就是負責打安打啊!
這聽起來很美好,對球迷也充滿號召力,但這觀念是不對的。打者的工作是:不要出局。如果是喜歡正面表述的朋友,這四個字可以改寫成:設法上壘。打者每次上來打擊不外乎兩種結果,要麼上壘要麼出局。如果把棒球選手的表現當成是量子力學,那上壘跟出局就是不可再分割的兩種基本粒子。上壘,或云不要出局,是有明確定義,是可以反覆施行的棒球技術。而要測量這項技術,最好的工具莫過於上壘率。
賽伯計量學開始滲透進主流棒球書寫,是在2000年代初期,適值在2003年出版《魔球》、紅襪隊延聘比爾.詹姆斯擔任顧問職的舉動,乃至於其他較小的時代變遷,共同提醒了某些比較不那麼守舊的棒球線記者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需要與他們報導的球隊和球團管理層,一起與時俱進。(棒球這運動的媒體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在身上帶著抹滅不掉、抗拒革新的條紋,直到老一輩的棒球記者逐漸凋零。)我們並沒有剷除掉劣質數據,但我們確實開始看到了新數據現身在了白紙黑字上。
(相關報導:
看棒球只看打擊率,代表你是外行人!內行人會看這兩個數據:得分相關性高達0.9
|
更多文章
)
最明顯的改變包括俗稱打擊三圍的「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進入了球迷的視野。打擊三圍的格式已經普及到你會經常看到這三個數字(被兩條斜槓分開,不過這裡的形式不重要,那太迂腐了,需要我們在形式上迂腐的地方有的是)旁邊沒有標籤,但也不會有人誤會那是別的東西。布萊斯.哈波做為2015年實至名歸的國聯最有價值球員,整季的打擊三圍是0.330/0.460/0.649,其中後兩項都是國聯第一。唯不論我們如何呈現這些數據,我在這裡的信念都很簡單:你想像說故事一樣交代某名打者的整季表現,就不能不先知道他的上壘率是多少,而長打率固然不如上壘率必要,但也可以讓故事變得更完整一些。
「上壘率是命,命是上壘率」這樣一句棒球諺語已經在賽伯計量學的各個圈子裡,活躍有段時間了。記者喬.施漢(Joe Sheehan)在2006年一篇刊載於Baseball Prospectus的文章中,將其變成了標題,而在那篇文章中,他把發明這句話的功勞歸給了蓋瑞.哈克貝(Gary Huckabay),也就是Baseball Prospectus網站的創辦人。若論怎麼做才能強化棒球進攻的力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人上壘。或者反過來說,就是不要出局。
上壘率是所有基本打擊數據裡最完備的一個,因為它幾乎把打者會做的事情,統統都納入進來了,而沒有納進來的也都有說得通的理由。上壘率常見的公式是:
上壘率=(安打+四壞球+觸身球)/(打數+四壞球+觸身球+高飛犧牲打)
雖然上頭看起來東西密密麻麻,但其實其基本的邏輯並不複雜:分子是打者成功上壘的次數,分母是打者站上打擊區的次數,也就是打席數。事實上上壘率還可以表達成另外一種形式:
上壘率=(上壘次數-捕手妨礙打擊)/(打席數-犧牲短打-捕手妨礙打擊)
最後兩種東西被從上壘率的計算中排除,不是沒有其理由。如前所述,犧牲短打是一種主動浪費打席數的(愚蠢)行為,而靠捕手的妨礙打擊上壘並不能算是打者的本事。(同時捕手妨礙打擊也還算罕見。我算是常去現場看球的人了,而我要是一年能看到兩次捕手妨礙打擊,那都算是多的了。) 這樣算出來的上壘率,就成了測量選手上壘頻率的標竿。並且我們把上壘率表示成小數點後三位數,就跟我們處理打擊率一樣,但我們將之表示成百分比也完全沒毛病,所以哈波的2015年上壘率是四成六,也就是說他有46%的打席數可以上壘,高居那年大聯盟選手之冠。
上壘率的逆命題沒人會沒事寫出來,但對於不曾花過太多時間閱讀或思考上壘率的讀者來說,其重要性或許更加不言可喻。假設你用一減去某打者的上壘率,得到的就會是上壘率的逆命題:出局率,也就是這名打者的打席數有多常以出局告終。如果我告訴你威爾森.拉莫斯(Wilson Ramos)在2015年的上壘率是二成五八,在所有達到規定打席數的選手裡表現最差,你可能只會覺得很慘。但如果我告訴你拉莫斯的出局率是七成四二,也就是他有74.2%的打席數會出局,你會納悶的是他怎麼還沒被下放到3A。
在團隊層次上,上壘率是整隊得分產出最好的預測工具,這點只要稍經思考你就會覺得十分合理:放愈多人上壘,堆愈多壘包,出局數出現的間隔愈大,你不多得點分才怪。在每場比賽只有27個出局數可以運用的情況下,愈常上壘(所以也愈不常出局)的打者自然會提升你的攻擊力。
在大聯盟的歷史上,團隊上壘率與團隊單場得分的相關性,實在非常巨大,其相關性強度甚至超越了團隊打擊率與得分的相關性。使用我們在第一章討論過的,兩種變數間常見的相關性統計測量方式(零代表相關性不存在,一則代表完美的相關性),我們計算出了下表中的結果:
事實上在大聯盟從1901到2015年的232個球季當中(美聯跟國聯各115個球季,外加兩個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球季),聯盟上壘率最高的球隊也同時是聯盟得分最多球隊的,有135個球季,比率是五成八,換成打擊率就只剩下五成三。
作者介紹:基斯.洛爾(Keith Law)
畢業於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資深棒球作家。曾擔任「ESPN知情者」(ESPN Insider)專區的資深棒球作家、為棒球分析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撰寫專欄。在加入ESPN之前,洛爾曾任職於多倫多藍鳥隊,擔任總經理特助,為期四年半,負責數據分析工作。洛爾現與妻女居於美國德拉瓦州,在台灣目前有《聰明看棒球》、《思維誤判》(The Inside Game,堡壘文化)兩本書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