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小火車睽違十五年將在今年7月6日全線通車,從十字路站到神木站之間,受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5年杜鵑颱風襲擊後,便損壞停駛,歷時十五年的修復,才在今年重新搶修完成。林鐵表示,6月14日鐵道局檢查後,仍須有細項需要改善,預計7月6日起全線通車,7月7日開始每日行駛4班,開放售票時間將另行公告。《風傳媒新聞焦點》整理嘉義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間所有特色車站與周邊景點,想去阿里山玩這篇一定要看過。
嘉義車站介紹
嘉義站是阿里山林鐵延伸出來的交會站,銜接著縱貫線,曾是臺灣唯一集台鐵、糖鐵、林鐵的「三鐵共構」的車站。在第一月台可以看見台鐵1067mm與阿里山762mm不同軌距並列於此地。目前,第一月台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地點。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灣花磚博物館、嘉義市立美術館。
北門車站介紹
北門車站於112年12月26日起移至新址正式營運,完整導入阿里山林鐵視覺識別系統,以火車紅、森林綠、晨光白色系妝點車站細節。
售票窗口以國產材點綴,打造多功能窗口,含電子化旅運資訊、商品展示櫃及無障礙售票窗口,完善服務品質。月台採灰色調,降低金屬亮度,加入木紋磁磚,引導旅客進入木都,締造鐵道美學,形塑阿里山旅程新入口。
檜意森活村、車庫園區、製材所、林業村、森林之歌、嘉義獄政博物館(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鹿麻產車站介紹
又名「鹿滿」,站內設有2股線。曾是北門站與竹崎站之間的重要大站,車站所在的村落曾經人潮聚集、商業活動鼎盛,但自阿里山公路開通後,1982年11月起就不再有火車停靠。隨著鐵道文化與觀光風氣日開,2019年4月16日恢復停靠。
竹崎車站介紹
竹崎站距嘉義起點14.2公里,海拔127公尺,具縣定古蹟身分,是阿里山林業鐵路平地段的最後一站,也是鐵路的登山起點。此站約建造於1910年,後經整修改建,主體以阿里山檜木為木構架,牆面使用臺灣傳統建築工法「編竹夾泥牆」之構法,富含建築特色。但隨時間演進,車站本體地基沉陷,屋架受蟲蛀損壞嚴重,經全面檢視木件分級及抽換分類,以原材料、原工法進行整修,並於2021年11月完工,呈現嶄新風貌。
竹崎站的另一個特色是「三角線」。在1912年通車初期二萬平和竹崎分別為登山路段的終點和起點站,所以需要三角線以協助機車調頭轉向。
竹崎親水公園、竹崎公園天空走廊與花仙子步道、行千吊橋、弘景橋、阿里山林業鐵路牛稠溪橋(13號橋)、竹崎真武廟。
竹崎車站充滿復古風情。(圖/取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木履寮車站介紹
樟腦寮車站介紹
樟腦寮車站距離嘉義23.3公里,海拔543公尺。此地當時出產樟腦樹及樟腦油而得名,曾是臺灣樟腦重要的輸出地點。現鐵道旁有一排樟樹供旅遊者回味臺灣樟腦王國的盛況,此站視野展望良好,在站前可看見獨立山、塘湖山、金獅山及大坑山。
樟腦寮站為一折返式車站,火車在此必須向左方軌道後退,進入車站,因此車站軌道為一個×形的折返線。火車出發後以垂直方式原地爬升,也就是「螺旋式」的技術工法,是觀賞火車繞獨立山三圈的路段。你可以在左方窗口看到樟腦寮車站兩次,在右方窗口看到一次。
獨立山古道(獨立山步道)、樟腦寮吊橋、紅南坑古道、塘湖古道、阿拔泉山稜步道。
獨立山車站介紹
火車由樟腦寮站開出後,以「螺旋式」爬上獨立山,沿途會經過8個隧道,從5號隧會口穿出後設有一景觀台,朝西南方望去樟腦寮車站即在腳下,火車在進入第6號隧道即結束第一圈並開始第二圈的繞行,在穿出第8號隧道時可再度眺望樟腦寮車站,直到進入第9號隧道才結束第二圈,並來到獨立山車站,所以車站兩端都是隧道,一邊是9號山洞,一邊是10號山洞。
梨園寮車站介紹
以螢河鐵道聞名,車站附近有日治時期所設的「見晴台」,視野遼闊。此地以前盛產麻竹筍並製成筍干外銷至日本,現今周邊以果園、竹林和茶園居多。1985年後,梨園寮車站改為招呼站。
交力坪車站介紹
交力坪為仁壽村的中心點,車站旁可見古早的雜貨店,保有濃厚的懷舊氣息。交力坪車站處於阿里山林業鐵路的中線附近,海拔近一千公尺,常有雲海出現,自站上可眺望瑞豐峽谷的全貌,風景優美令人讚賞。 梨園寮車站至交力坪之間無隧道,綠意盎然,火車蜿蜒由山腰而過, 沿途景觀美不勝收。
欣茂商店、雲潭瀑布、向山瀑布、圓潭自然生態園區、燕子崖、瑞里千年蝙蝠洞、太興岩步道。
水社寮車站介紹
從交力坪車站至水社寮經過8個隧道,是今日阿里山林業鐵路兩站之間隧道數最多的路段,火車經過16號至19號隧道剛好正是以ㄇ字形繞著四天王山的篤鼻山而行,而20至23號則繞過第二三四峰。
水社寮車站,海拔1186公尺,是位在篤鼻山、四天王山群峰下的一個小車站,這個車站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軌道呈現一個「Ω」字形,火車從進站到出站恰好是180度,與二萬平站是阿里山林業鐵路二座「Ω」字形的軌道。
以車站為起始點,可步行至四周的知名景點,沿途覆蓋著杉林與竹林,擁有極佳的視野,可以展望玉山、塔山、瑞里、奮起湖。往南可前往臥龍谷,又稱石谷盤,溪水沖刷溪谷中的巨石,形成數十個溝壑與洞穴,溪水由上而下積累在溝穴中,再以小瀑布的姿態傾流至下一個溝穴,如此相連綿延兩公里長,宛如水上蟠龍,贏得臥龍谷的美名。
四大天王山步道(四天皇山、青園山、篤鼻山、知鳥山)。
奮起湖車站介紹
奮起湖車站軌道共有 5 股線, 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登山線最大中繼站,目前使用中之車站為平房 RC 建築,原有日式木造建築於2004年重新整修後,移作林鐵奮起湖監工區辦公使用。奮起湖的秀麗風光已然是阿里山最知名的風景區之一,老街、奮起湖鐵路便當、四方竹、古道、瀑布、奇木怪石皆名聞遐邇。
(相關報導:
墾丁僅排第6名!台灣最強國家森林遊樂區曝光,冠軍狂吸超過73萬人朝聖
|
更多文章
)
奮起湖因自然環境、鐵道文化 與聚落生活的交融,呈現出不同於他處的山城景象,是旅客到訪阿里山山區的熱門景點。
2021年以在地植生,設計減量的觀點,在車站周邊景觀配置在地原生種植栽,並重新鋪設透水鋪面,梳理雜亂的飲用水管,讓奮起湖車站景觀回歸自然群山之中。
奮起湖車庫、奮起湖老街、四方竹林、奮瑞古道、奮起湖木馬棧道、奮起步道、星空童話木屋、百年肖楠林、鹿鼎巨木。
多林車站(鄒語Ngungutu)介紹
舊名為「哆囉嘕」,車站本身是向右的大彎道,站內有兩股線可供列車交會,從車站可以回頭望見大凍山。站體有著鄒族彩繪,是全線最有秘境感的車站,步行約30分鐘即可抵達「得恩亞納部落」。
十字路車站(鄒語:Sʉa’fʉnʉ)介紹
十字路早年是平地前往山區的中途站,同時也是來吉、達邦等部落的古道交會處,因此取名為「十字路」。由於屏遮那路段正在修復中,全線通車以前,十字路為林鐵本線的終點站,旅客可由車站前方右邊階梯往下至阿里山公路,轉乘公車前往阿里山。
屏遮那車站(鄒語:Heesiana)介紹
屏遮那經多次風災重創,十字路至屏遮那路段,目前仍在修復中。
二萬平車站(鄒語:Hehesiana)介紹
二萬平,即地勢寬廣之意且恰好為海拔2000公尺。1912年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時,二萬平為阿里山鐵路的終點站,當時即設有三角線以供車輛調度轉向,並設有機關車庫。後來1914年延長至沼平車站,二萬平才漸漸失去原終點站設計的功能。
目前旁邊為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所在地,在登山方向右側前方,可見塔山雄偉的山壁,經常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拍照。黃昏時的塔山夕照和晚霞、雲海都是著名的風景。
神木車站(鄒語:Ak’e fahei)介紹
神木站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第三分道。因車站鐵道旁曾有著高聳的神木而聞名。但神木於1956年6月7日不幸受到雷擊起火燃燒,又於1997年7月1日受到風雨的侵襲而變成有傾倒的危險,林業保育署在1998年6月29日放倒神木,民眾現至神木車站可透由步道近觀神木遺跡。
現今典雅木構的神木車站於2022年整修完成,為保護珍貴的紅檜生長,採取生態檢核的縮小、與迴避措施;透過邊坡的維護,將舊月台向外延展,順應地形的月台更兼具觀景功能,可以近觀神怡流瀑,更是遠眺塔山最佳地點。
神木站可以觀賞到森林內的優美景色。(圖/取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阿里山車站(鄒語:Psoseongana)介紹
現今的阿里山車站是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終點,同時也是阿里山支線祝山線、沼平線和神木線的起點。阿里山車站原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第四分道,1970年代因觀光客激增,沼平地區的腹地不足,為了擴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故於1977年8月開工修建,1981年1月11日完工正式啟用,為了有別於仍在使用的沼平舊車站,因此當時另名為「阿里山新站」。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使新站成為危樓並宣布封閉,本線終點站再度回到沼平站。2003年之後,為了減輕沼平車站的營運負擔,林業保育署在阿里山車庫旁闢建臨時站,並在災後原址重新整建新的車站。2007年9月阿里山車站正式落成重新啟用。
阿里山旅客服務中心、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阿里山郵局、阿里山步道。
沼平車站(鄒語:Chuchumuana)介紹
沼平車站的木製建築別具風情。(圖/取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沼平車站最早建於1914 年,原為登山本線的終點站,也是早年伐木時期,各林場支線的起點。沼平車站歷經二次改建,現在的新站房於 2013 年 4 月 21 日正式啟用。一樓部分採 鋼筋混凝土 結構,二樓木造結構為沼平車站一大特色,外型參考舊阿里山木造車庫,建造時特別引進日本木造技術,傳達木建材之優點與開發現代木造技術可行性,呈現復古日式鐵道風華。沼平車站在設計上除了火車站運輸功能外,亦結合藝術展演、原住民人文商家等多功能,提供旅客另一種品味鐵道藝術的方式。
阿里山詩路(詩詞步道)、天空步道、櫻之道、阿里山生態教育館、臺灣一葉蘭生態故事館、沼平祝山觀日步道、水山步道(沿警光山莊走舊鐵道)、姊妹潭、金豬報喜、永結同心、塔山步道、木蘭園。
對高岳車站(鄒語:P’oocva)介紹
祝山線鐵路沿途經過對高岳,也在此設立了月台及會車的軌道,月台邊的觀景台視野遼闊、腹地寬廣,是欣賞日出的好景點。對高岳的森林浴健康步道,特別是枕木鋪設的木棧道、高山植物、楓葉、櫻花、雲海瀑布、冬日雪景,是對高岳車站隱藏版的特色。
祝山車站(鄒語:Yuafeofeo)介紹
祝山車站於112年11月20日啟用,建築特色以飛繞的雲浪造型屋頂,象徵迎接日出破曉,站體外觀保留舊時車站月牙彎的弧形月台曲線,交織成雲頂上最美的車站,兼具文化景觀及生態永續,創下5個第一紀錄,包括臺灣鐵路最高點、鑽石級綠建築、採用智慧生態照明、具蓄水功能及弦月造形的月台。
祝山車站流線型的外觀引人注目。(圖/取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