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臺灣大學計55人、清華大學44人、陽明交通大學31人、政治大學46人
113學年度的大學申請入學今(13)日放榜,新北巿公私立高中職今年報名人數總計8,548人,錄取4,723人,其中有945人錄取國立大學,錄取臺灣大學計55人、清華大學44人、陽明交通大學31人、政治大學46人、成功大學31人、師範大學55人、中央大學39人、中興大學43人、中正大學20人,以及中山大學22人,新北學子表現亮眼。
丹鳳高中楊上葳同學獲政治大學政星招生(提供弱勢學生優先入學名額)錄取
丹鳳高中楊上葳同學獲政治大學政星招生(提供弱勢學生優先入學名額)錄取。國中時就讀三多國中,高中在地就學選擇丹鳳高中語文實驗班。出身貧寒家庭,母親為越南籍,雖然家庭很困苦,但透過學校、社會局、全民愛心推廣協會與其他基金會等單位協助,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總是抱持正向態度面對困境,把握校內各種學習資源,更參與全球公民培育計畫,探討終結貧窮議題,在13所高中同學面前英文演說,成為青年外交大使。
南山高中直升的葉冠伶同學錄取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過往在各類型比賽中多次獲獎
南山高中直升的葉冠伶同學錄取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過往在各類型比賽中多次獲獎,包括全國短道競速滑冰錦標賽高中女子組500公尺第二名、1,500公尺第一名及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讀者劇場獲得佳績,除各方面的傑出表現外,也在林口長庚醫院擔任服務志工,更榮獲新北市特殊展能市長獎,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發揮才能,再創佳績。
竹圍高中體育班賴柏叡同學錄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高中選擇由國中部直升在地就學
竹圍高中體育班賴柏叡同學錄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高中選擇由國中部直升在地就學。自小參與柔道運動,以積極、自律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在競技場上屢獲殊榮,包括2023年東亞青少年柔道公開賽冠軍、112年全國柔道錦標賽高中男子組第三級季軍、112年上半年度全國精英排名賽青少年男子組第四量級亞軍,在學業表現上也積極儲備能力。在各方面都堅定為自己設立目標,並積極達成,足為楷模。
教育局補充,新北市持續推動在地就學,自110年起迄今已與9所頂尖大學合作,開設假日短課、微課程,並建置高中數位教學專區,讓學生可選修國內外大學線上學習課程;111學年度起更透過「在地就學大聯盟計畫」結合雙語國際、資訊科學、法政商管等重點發展特色的校訂課程,與大學合作向上鏈結資源,進行共備跨校、跨學制及跨領域的策略合作,有助銜接大學升學進路。
(相關報導:
不是大葉、佛光!大學申請入學放榜,這3間老牌學校缺額最多
|
更多文章
)
針對低收入戶、失業勞工、身心障礙人士子女及身心障礙學生,每學期補助5,000元之助學金,以提升新北市學生在地就學比
另,新北巿為獎勵優秀學生就近入學,訂有「新北市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學生獎助學金實施計畫」,針對設籍新北市且為新北市國中畢業生、參加基北區各項入學管道錄取之學生,113學年度最高得核發30萬元獎學金,以鼓勵優秀學子在地就學;而針對低收入戶、失業勞工、身心障礙人士子女及身心障礙學生,每學期補助5,000元之助學金,以提升新北市學生在地就學比例。
教育局提醒,大學分科測驗將於113年7月12日至7月13日辦理,報名作業自6月6日起至6月18日,準備參加分科測驗的考生,記得把握報名時間。新北市未來將持續推動各式計畫協助在地就學學生學習專業知能,並運用到未來職涯、成就夢想。
【丹鳳高中-高中重拾動機,翻轉國中挫敗學習的劉家宇】
透過申請入學考上陽明交通大學數學系的劉家宇,在高一時自學程式設計,並且參加了多次校內舉辦的營隊,逐漸對數理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發現數學在統計和資訊領域裡是重要的關鍵科目,加上家宇擅長數學一科,以及對數學的熱愛,最終選擇申請數學系,不只錄取陽明交通大學數學系,同時也是師大數學系、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正取生。
國中時期的家宇對學習缺乏動力,不知道是為誰而學習,會考成績僅為19.6。但進入高中後,認識到學習應該是為自己而做,於上課專心聽講,放學後特別注重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的練習。到了高三,加強數學的學習,向數學老師索取考卷和講義進行練習,並在自然科學和英語方面通過大量模擬考試和習題訓練提升自己的實力。
準備申請入學的過程中,強調高中學習經歷與申請科系的關聯性,高三的自主學習,家宇嘗試研究密碼學,並且做成PPT,這種自主學習的經驗也為他的申請增加了亮點。向教授展現對數學及資訊領域的熱愛、堅持與努力,申請入學的結果顯現教授對家宇的肯定。
【丹鳳高中-不畏艱辛與困苦,奮力求學的劉岱融】
丹鳳高中另一名優秀學子劉岱融,家庭經濟並不寬裕,為了體恤父母親的辛勞,3年來從鶯歌搭火車、公車輾轉到新莊上學,積極把握各種學習資源,勉勵自己努力奮鬥,減輕父母親的經濟壓力。
從年邁辛勞的父母親身上,岱融體悟到社會需要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懷,也需要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進一步促發對社會、法律相關領域的學習動機。在高中就學期間,由於學校老師舉辦世界公民的活動,讓岱融對世界所關注的貧窮、女權等議題有更多的認識,更因此去實際參與台灣的遊行,深入了解群眾的想法。
校內成績優異的岱融本來獲得繁星推薦資格,應能錄取陽明交通大學,然而對於法律堅持不懈的求學精神,毅然決定放棄繁星推薦資格,欲透過申請入學往法律相關領域前進。
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善用校內模擬面試的資源,針對自己的缺失加以改進,並且針對申請的學校,展現在高中時期的學習歷程,例如自學日文的成果、撰寫小說等自主學習經歷。最後他獲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錄取資格,同時也獲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會計學系的正取資格。
【永平高中-英文是生活的一部份,永平高中邱彥鈞錄取臺大外文】
彥鈞3年前以當年度最低錄取分數成為永平高中的新生,高一第一次定期評量成績是班上的倒數第4,在學習上感到非常挫折,因此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之後,漸漸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腦中總會冒出許多課本無法解答的疑惑,心中累積未解的謎團越來越多後,開始主動涉略課外的學習資源,例如外語廣播電台、人文社科書籍、科普類頻道等。透過探究知識背後更深層的脈絡,感覺自己是真正在學習,而這樣的效果在英文的學習中又更加明顯。
彥鈞瞭解自己是聽覺型的學習者,每每聽見流利的英文對談,心底便湧出無限的憧憬和動力,彷彿全身的神經被觸動般地感動,這樣的熱情一直存在心中,直到升上高中又被進一步拓展和開發。高一的定期評量挫折後,致力於將語言學習的範疇從單純準備考試擴展到應用及實踐,開始融入語言學、聲韻學等概念,自主學習精確且實用的英文,其中語源學(Etymology)的內容為他的英文學習帶來革新性的轉變,彥鈞發現語言有立體的美,在教科書陳列的內容之外,學習字源學探究文字背後的沿革和進展,就像夯實地基般能鞏固所學。秉持這樣多元學習的精神,不將心思全然放在課內內容,反而取得了課業上巨大的躍進,社會及國文科皆然,這樣的成果反映在今年學測的國、英、社三科滿級分上。
未曾踏出國門也未曾補習英文的彥鈞相信,即使生活中沒有母語者圍繞,也可以自行創造有利學習的語言環境。藉由保持閱讀英文報章雜誌、文學作品及收聽英文影音的習慣,英文已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內向的彥鈞一開始也擔心申請入學面試會卡關,但後來發現"內心不停的思辨"已成為自己的學習方式,是與人談話的重要泉源。也相信要成為一位卓越的外語學習者,掌握縝密的語言組織能力才能完整發揮所學。經過在英文老師秦光敏及同學的模擬練習後,不只消弭彥鈞對於面試的恐懼感,更強化了對話技巧。到臺大面試當天,一與教授們對視彥鈞便忘了緊張,與教授侃侃而談,更得到高達90分的面試分數。
彥鈞常借用後現代主義的思想來激勵自己,將人生當成一段故事來看待,因此,高中三年的歷程中,總想像自己是位作家,正在書寫人生中最細緻的篇章。試著把人生想成一本故事書,去思考回首追憶自己正在書寫的這幾頁時,希望看見怎樣的自己。彥鈞相信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就能致力不讓自己懊悔任何一刻光陰。
【格致高中-段宜宏 錄取國立臺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國中階段,憑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宜宏成績雖然不算頂尖,但也在段考與會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在選擇升哪一所高中時,雖然宜宏的成績可以填稍微比較知名的學校,還是選擇了在地就學,直升了格致中學的高中部。宜宏認為,在地就學除了交通方便、在學校有事好處理外,格致高中也具有相當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且直升也可以免去適應不良的困擾。升上高中後,則在課業上遇到了大瓶頸。各科的難度瞬間飆升,段考排名也從國中的前三名退到了十幾名。直到升上了高二,宜宏才痛定思痛,開始加強各科。宜宏先從還算比較擅長的科目下手,在數學上買了數本參考講義苦讀,而英文方面也藉由多閱讀國外文章與觀看國外新聞來訓練。接著必修自然四科中,到了學測倒數一年才開始著手。物理與化學還算撐得住,讀些書、寫些題目就差不多可以了。然而,生物和地科是困難的科目,除了辛勤的刷題以外,還得依賴學校老師的辛苦講解考卷試題才得以有較好的成績。總之,經過了這一年半的訓練,自然成績從最初模擬考的十級分,上升到了學測最後的十四級分。在學習的路上,除了要感謝自己的努力與爸媽的陪伴以外,格致中學各個老師的辛苦栽培,實在也是學習路上的一大推手。
【格致高中-戴均芳 錄取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自從升上了高中,均芳知道知識的儲備量及累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語文和英語,國學常識和單字量並非短時間內可以快速增加的,每個月的英語雜誌養成了背單字的習慣,裡面還收錄了一些和時事有關的文章,提供讀者找出感興趣的話題,並利用空閒時間查詢相關知識,也藉機探索自己對於未來校系的方向,此外,在學校的生涯規畫課中,老師利用有趣的方式協助同學們藉由遊戲了解不同的職業。確立了志向後,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在兼顧課業的同時,也要豐富自己的學習歷程,因此,在高中3年,參加了許多的數理競賽,除了可以藉機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是讓均芳對學習投入大量心力的原因,正向的回饋形成了循環,不斷地在過程中獲得傳統教育無法傳授給學生的寶貴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競賽中,面臨的困難不是平常考試中古板、制式化的解題方法,而是融合了多方面的能力,需要從不同角度判別、定義問題,並依照既有的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養成了自行摸索、思考問題,嘗試跳脫框架思考的習慣。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及豐富的活動經歷培養了與眾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充實了高中生活,相信這個與眾不同的能力能讓均芳在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