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向眾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此時,內戰尚未結束,人民解放軍正在向國民黨軍隊發起強大的攻勢。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這個時刻標誌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鬥爭的解放事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毛澤東時代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於1976年毛澤東去世。中國社會在這27年裡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提高了社會地位,而另一些人則被邊緣化甚至失去了生命。建設共產主義的努力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夢想和激情,也帶來了恐懼、幻想破滅、失望和痛苦以及後來的懷舊情緒。中國人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也經歷了挫折,留下了創傷。
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時,中國正處於崩潰的邊緣。8年的抗日戰爭(1937至1945年)和緊接其後的國共內戰使中國經濟萬劫不復,社會百孔千瘡。國民黨政府在外國勢力的干預下,過於孱弱,不能重新建立對全國的有效控制。18世紀大清帝國(1644至1911年)在其鼎盛時期曾是世界經濟大國。然而,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王朝無法阻止西方列強和日本對中國的蠶食,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但是,此後,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政府只能掌控漢族中心地帶的部分區域,對西藏、新疆等邊遠地區則放棄了控制。
共產黨決心重新統一全國,使國家走出深刻的社會危機。1949年時,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平均壽命只有40歲。那時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人是農民,是文盲。1949年城市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0.6%。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擺脫貧困和落後的關鍵是實現工業化。他們立志建立一個強大的新中國,一個能夠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生存的中國。
1950年代上半葉,中國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地主和資本家的財產被沒收。截止到1956年,中國已通過城市國營工廠和農村農業合作社建立起了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共產黨提出「為人民服務」,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新主人」。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一九五八年,中共發動了大躍進。然而,過於雄心勃勃的計劃導致了大饑荒,數百萬人在1959至1961年的大饑荒中餓死。1963年,饑荒結束了,情況得到了恢復,但黨內在應該走哪條發展道路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1966至1976年),文革至今仍是毛澤東時代最具爭議的時期。1966年秋,毛澤東號召群眾起來造「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反。數百萬學生和工人成立了無數個造反組織,衝擊地方政府,他們批判地方政府背離了群眾利益。幹部遭遊街、批鬥,有的人在批鬥中被整死。到了1967年,造反派之間的武鬥使好幾個省幾乎陷入內戰的狀態,毛澤東不得不派軍隊來穩定局勢。 (相關報導: 風評:黃仁勳踩北京紅線,底氣何在? | 更多文章 )
在當今的中國,有些人認為,文化大革命是為了整頓官僚機構、尋找新形式的大眾民主的一種合理的嘗試;另一些人則認為,文革極大地破壞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明,除此之外毫無建樹。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中國已經有了不少工業設施,並修建了覆蓋面很廣的鐵路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平均壽命和保護婦女權利方面均有顯著的改善。美國和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在外交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毛澤東時代中國所付出的代價(如大饑荒)是不是大於中國所取得的成就,這仍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