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宏觀消費率——也就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佔當年GDP的比率。這個經濟指標一直在50%或者以下徘徊,和美歐的80%的水平相差較大。也因為如此,不少中外經濟學家包括最近的耶倫,都在呼籲中國調整自身經濟結構,其中的一個結構就是高投資低消費,否則就是產能過剩。
在歐美發達經濟體看來,中國人高投資低消費,是中國貨物席捲全球的原因所在。在不少中國國內經濟學家看來,中國的消費率也太低了,以至於我們的生產能力常常超出了我們的需求,出現了過度競爭,現在的網絡術語叫「捲」。
但是,也有不少經濟學家從一個較長時間維度看,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高投資,才能保持下去。畢竟,消費就是把東西吃了喝了,那麼下個時間段靠什麼去生產呢?沒有儲蓄和投資,本質上就不可能有增長。GDP的增長就是來自於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積累。這個道理在基本的經濟增長模型裡面就說的很清楚了,的確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模型的前提條件是:在較長的時間維度內,市場供給和需求基本平衡,所以產出的東西都可以實現其市場價值。保持這個前提不變,那麼當然生產的要素越多,產出越多,GDP越大,增長越快。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所以,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我們經濟學者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在短期內可能出現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如果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那麼就需要拉動消費需求(比如通過擴大政府開支)去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較長時間維度內,市場基本是平衡的,不存在這種拉動消費需求能夠促進增長的可能性,只有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積累才能促進增長。
不過,如果我們觀察美國經濟的走勢,就會對這個結論有點兒動搖和懷疑。因為美國的消費率是相當高的,即便在發達經濟體內,也顯著高於日本德國。那麼為什麼在這麼長時間內,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率一直高於其它發達經濟體呢? (相關報導: 分析黃仁勳與馬斯克差別 謝金河稱特斯拉一舉動反被中國吞噬 | 更多文章 )
從二戰以後的經濟增長動力分解來看,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技術進步實現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數據,很直觀地從這半個多世紀的新技術新產品發源地就可以看出:無論是電腦,還是互聯網,到最近的人工智能,絕大部分創新產品來自於美國。過去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都是在美國首先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以後,在生產效率上實現了超越,從而成為世界工廠。但美國是的的確確的世界實驗室和研發部。
是什麼遏制了消費?
為什麼美國人能夠一邊保持高消費一邊還創造了人類新科技呢?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因為人類的所有高科技都來自於現實的消費需求。如日中天的輝達晶片,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打遊戲的消費需求。如果美國文化部早點兒下個紅頭文件說:打遊戲這麼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必須全部禁止,那麼其實就不會有現在的輝達了。如果美國工商局早點兒禁止家庭車庫用於生產組裝電腦,也不會有為了滿足個人需求的蘋果電腦發明創造出來了。這些東西一開始都只是為了滿足人類消費需求的靈光一現,有時候這些消費需求還不那麼光明正大。
所以,從這個比資本積累更長久的時間段來講,消費是促進科技進步的原動力,沒有了消費,雖然科學家依舊可以發明創造,但卻不可能讓發明創造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商品,也就沒有可能實現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