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氫」拓荒開打!睿禾赴澳簽首張海外協議 擬2028年進口10萬噸

睿禾控股簽署了台灣首張海外綠氫合作開發協議H2U。(圖/睿禾控股 提供)

面對淨零浪潮,綠電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標配」,不過,受制於地理環境及氣候因素,台灣的綠電市場正處於供不應求的窘境,那麼更多的綠電要從哪裡來?透過「綠氫」(green hydrogen)進行發電、儲能,由企業自給自足的解方,正在發酵。 氫氣在燃燒後只產生水,幾乎滿足企業的零碳需求;而在製氫過程中採用綠電的「綠氫」,就連製程幾乎無碳排放,被視為氫氣家族的最佳型態。 今年5月,在駐澳大利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徐佑典代表與澳洲昆士蘭州副州長Cameron Dick的見證下,再生能源整合服務商睿禾控股簽署了台灣首張海外綠氫合作開發協議H2U,預計從2028年開始、初期以每年10萬噸規模,透過液氨形式進口至台灣,為氫能拓荒開出第一槍。

淨零碳排明日之星:綠氫發電

台灣的綠電主要源於太陽能光電、離岸風電,但礙於氣候與環境,綠電供給難以穩定,例如太陽能光電易受日照變化影響,無法24小時供電,而離岸風電有季節性波動,秋冬受惠於強勁的東北季風,發電效率高,春夏季則相反,發電量有限。 換言之,在台灣的企業只靠光電跟風電,難以達到100%使用綠電。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觀察,有綠電需求、響應RE100的企業,也在苦思如何把綠電補足,而用「綠氫」發電將有助於達成100%用綠電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製氫的過程,又區分成不同顏色的氫氣,包括:以化石燃料生產的「灰氫」(gray hydrogen)、生產過程導入碳捕捉的「藍氫」(blue hydrogen),而最環保的製氫法非「綠氫」莫屬,因為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產氫,製氫過程幾乎零碳排,實現從生產到發電皆淨零。

到澳洲尋解方 引進具價格競爭力的綠氫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台灣不自行生產綠氫,反而得從國外引進?陳坤宏指出,台灣地狹人稠,水資源取得不易,再加上產製「綠氫」關鍵之一的綠電,僅佔台灣總發電量約9.4%,綠電都已經供不應求,若再拿來生產綠氫,幾乎難上加難,進口是更合適的途徑。

H2U計畫位於澳洲昆士蘭,由台灣睿禾控股、日本三菱重工、美國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澳洲皇家孚寶及奧瑞康公司共同開發,目標於2032年年產400萬噸的綠氨,預計於2028年啟動第一期、每年產出100萬噸。而睿禾控股擁有10%的優先購買權,每年可進口10萬噸綠氨到台灣,以滿足產業需求。 事實上,澳洲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和天然氣出口國之一,但在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下,為了保住能源出口的領先地位,正以舉國之力發展綠氫經濟,目標在2030年從化石燃料出口大國,搖身一變,轉型為再生能源出口大國。而澳洲政府為了確保該國在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能持續維持經濟成長,在2024年陸續通過許多針對再生能源與綠氫的補貼法案,當中的CIS(Capacity Investment Scheme)將提供再生能源投資商,獲利保證的差價補貼方案,目標將澳洲整體的再生能源滲透率,在2030年提升至82%。另外,5月份甫通過的HPTI(Hydrogen Production Tax Incentive)將針對綠氫生產提供稅務優惠,可讓澳洲在2030年的綠氫價格降每公斤2美元以下。 陳坤宏指出,澳洲幅員廣闊,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36倍,擁有大片土地設置大型電解廠,且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支持綠氫產業,提供強而有力的政策保障。而最關鍵的是成本價格的競爭力。他表示,澳洲具備成熟的光電和風電技術,綠電價格便宜,一度綠電的成本僅約新台幣1元,假設電解一公斤水需要消耗55度電,在台灣成本為275元,在澳洲只需要55元,形同澳洲製造綠氫氫成本僅約台灣的五分之一。 (相關報導: 風傳媒趨勢論壇》青出於泥!台泥EnergyArk解決市場痛點,「不怕一萬,更不怕萬一」 更多文章

「一開始在澳洲尋找綠氫合作機會並不容易,發現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都已經投入參與澳洲的各式綠氫專案。」陳坤宏也意識到,與台灣一樣地狹人稠的日韓,政府早早就規劃從海外進口綠氫,台灣更應該及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