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黎世報》:歐盟不該展現出「法國的恐懼」,盲目跟隨美國的關稅政策

2015年9月28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第五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後的簽字儀式上,歐盟委員會成員(左)準備與中國代表團交換文件。(美聯社)

位於德國西部城市杜塞多夫的《萊茵郵報》在其名為「西部之聲」的版面上刊登題為「一場破壞性的關稅競賽」的評論文章指出:關稅競賽短期內或許對少數人有利,但長期來看對所有人都有害,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製造更多的輸家。

名為Antje Höning的作者在評論的開頭寫道:「乍看之下,這件事似乎很明確:中國通過補貼其汽車和太陽能產業來獲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為此,美國總統喬·拜登決定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以此將其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然而,儘管拜登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政策卻是錯誤的。他為了保護部分工業,犧牲了其他企業獲得廉價原材料和消費者購買廉價中國汽車的機會。」

評論接著指出:「歐洲國家也會受到拜登關稅政策的影響:中國無法在被封鎖的美國市場出售的商品將湧入歐洲市場。然而,歐盟委員會若對此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將是一個錯誤。關稅不僅損害了歐洲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也容易導致中國報復性地封鎖德國豪華汽車市場。關稅競賽短期內或許對少數人有利,但長期來看對所有人都有害,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製造更多的輸家。」

「這並不意味著歐洲應該容忍中國的不公平行為」,作者在結尾評論稱:「在涉及安全問題時,歐洲國家必須以法規回應,比如華為在德國行動網路中不應該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其他方面,貿易應該保持自由。歐洲製造商需要通過高質量的產品說服消費者,讓他們相信歐洲產品優於中國的廉價商品。」

《新蘇黎世報》:「歐盟不應跟隨美國」

針對美國最新針對中國產品大幅提高關稅的行為,瑞士的《新蘇黎世報》發表的文章題為「歐盟不應跟隨美國」,指出:「美國採取的這一措施顯然是總統喬·拜登在選舉期間的純粹保護主義行為,歐盟不應被其影響。儘管歐洲議會選舉臨近,但布魯塞爾應謹慎考慮是否冒著貿易戰的風險進行報復,尤其是在中國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的情況下。」

評論稱:「雖然中國確實通過直接補貼支持過本國的企業,但在通過補貼提高本國企業競爭力方面,美國和歐洲也不是無辜的。因此,布魯塞爾應仔細權衡,是否值得冒險引發一場破壞性的貿易戰,特別是在中國政府幾乎肯定會採取報復性措施的情況下。」

作者隨後深入分析寫道:「在應對所謂的中國汽車入侵時,歐盟這次表現出的是『法國的恐懼』,而不是通常所說的『德國的恐懼』。中國廠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對法國和義大利品牌以及福斯集團的一些品牌構成競爭。相反,BMW、賓士以及福斯的奧迪和保時捷品牌幾乎完全專注於高端市場。而且,德國製造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非常成功,他們每售出三輛車中就有一輛是在中國銷售的,保障了大量德國就業崗位。相比之下,法國和義大利品牌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存在感。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這將對德國製造商造成巨大打擊。」 (相關報導: 謝錦芳專欄:美中貿易戰2.0的虛與實 更多文章

所以作者認為:「冷靜來看,所謂的席捲歐洲的中國電動車風暴目前還只是微風。2023年,中國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佔有率僅為2.6%,在德國則為1.3%。」因此作者建議:「布魯塞爾應超越單純的國家利益,確保市場競爭條件大致公平。然而,目前尚未到需要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土供應商的地步。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消費者有利,因為他們可以從更多的選擇和更低的價格中受益。更激烈的競爭還將激勵本土供應商提升自己。相反,貿易戰將推高價格並減少供應。此外,歐盟如果一方面長期以來以氣候保護為由推動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卻阻礙外國供應商進入市場,尤其是那些有助於實現其目標的外國供應商——這將損害歐盟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