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賴清德的內閣名單出爐,該名單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獨」性極強,除了個別經濟閣員之外,其他如軍事、國安、文化、教育等官員幾乎清一色是深綠人士。其二就是美國對該名單頗為滿意。蔡英文任內,國防部長雖三易其人但他們很難與顧立雄、蕭美琴等人一樣,事事「配合」美國,進而均得不到美方的完全信任。如今賴清德終於將親美且毫無任何軍方背景及經驗的顧立雄任命為國防部長,這固然是民進黨內利益之爭的結果,但更是服從美國意志的體現。未來美國很可能將「實質接管」台軍的管理與佈局。
美國十分信任蕭美琴、吳釗燮、顧立雄三人,他們是最「懂」和最會「配合」美國的核心人士,將完全左右賴清德的對美政策,並且會成為賴清德團隊中最強勢的一股力量。
如果說蔡英文執政的八年,是美國全面介入台灣政、經、軍時期的話,那麼賴清德執政時期將是美國深度介入並與民進黨形成穩定利益交換體的時期。賴清德不僅將延續蔡英文時期的所有對美政策,而且隨著中美博弈、兩岸統獨對決、島內政局動盪的持續,美、賴的合作將出現新變局。
由於賴清德本次大選的得票率只有40%,一些評論斷言其四年執政將陷入困局。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民進黨戰力不可輕視之外,賴清德本人更深知自己的境況並且渴望得到美國的保護。這份最「獨」的內閣名單就是其送給美國的「投名狀」,並且如願得到了美國的贊許,換來了美國蓋章的「執政證書」。
賴清德不僅將延續蔡英文時期的所有對美政策,而且隨著中美博弈的持續,美、賴的合作將出現新變局。(資料照,蔡親傑攝)
有了美國的背書和支持,朝小野大的局面並不會對賴清德的執政產生絕對阻力,甚至還會讓其累積二次連任的能量。敢端出如此「獨」的內閣名單,某一方面也說明賴清德根本不畏懼在野黨的杯葛。還記得三年前的萊豬公投麼?一度有近八成台灣民眾反萊豬,但公投結果還是民進黨勝利。那次讓人大跌眼鏡的逆轉充分證明美國在台灣社會所具有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能力。如今的賴清德內閣已經得到了美國的認可,美國自然會為賴四年的施政甚至連任保駕護航。
不客氣的說,在野黨已經無法替代民進黨在美國心中的位置,即使他們有反擊的能力,但無論朝野鬥爭的結果如何,美國都不會允許民進黨失去執政權。在美國看來,不是國民黨不好,而是民進黨更有「性價比」。美國不相信台灣其他政黨會像民進黨一樣的完全配合。國民黨必然會感到寒心,但這就是事實。
美國還需要賴清德「最獨」執政團隊繼續對抗大陸和完成台積電赴美,需要台灣持續花大價錢購買武器和各種產品,民進黨則需要美國遏制政治對手、協助鞏固內政並獲得大選連勝,二者形成了穩定的利益交換體。
按照台灣的政治體制,民進黨需要台灣選民的選票才能執政,但有趣的是美國可以決定選票的走向。賴清德說過「不能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因為在賴看來,美國才是現在的民進黨安全執政的基礎,甚至是美國賦予了民進黨執政的權力也不為過,台灣選民似乎只是完成了一個投票的SOP而已。
賴清德政府儼然成為美國利益的「類代言人」。事實也證明,民進黨對美國的順從遠大於對台灣社會的尊重。在這樣奇怪而熟悉的政治邏輯中,導致民進黨出現了兩個相反的面孔。一個面孔是對美國的無條件服從。對美國的予取予求永遠善面相迎。另一個面孔就是對台灣社會的各種強勢。從缺快篩、缺疫苗、缺蛋、高端爭議、缺電到論文抄襲、詐騙橫行、關中天、綠能破壞農地、台積電被迫赴美等,蔡英文任內幾乎所有的執政問題都是通過「硬著陸」的方式解決,看不到任何柔軟的身段。
同時,美國不僅極力搶走台積電,還要以賣武器、飛機、萊豬等形式不斷的「抽血」台灣。但即使拿到了不菲的「保護費」,美國似乎也不會協助台灣解決實際問題。喧囂一時的CPTPP已銷聲匿跡,《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簽署後台灣農產品還是賣不到美國。美國會通過了一大批「友台」法案,但幾乎均未履行。美軍方不斷預測大陸將武力攻台,但偏偏一再延後台灣購買武器的交貨時間。每年的世衛組織(WHO)大會,美國支持台灣參加的口號總是喊得震天價響,但就是不付諸實際行動。
蔡英文執政時期是台獨全面擴張、各種利益大量向民進黨集中的時期,親綠勢力不止囊括了社會政經的核心資源,而且還不容他人染指,「吃獨食」成為常態。反觀「非綠」力量整體實力全面大幅弱化。另外只看顏色不看德能的用人標準,導致蔡政府大批官員深陷弊案和道德困境,其施政更是漏洞百出。蔡英文的論文要封存三十年,貪污的陳水扁有可能獲得夢寐以求的特赦,賴清德的工寮經過各種操作,已經不需要捐出去,並且還變成合法。
台灣事實上已經出現了美獨聯手與台灣社會爭利的局面!這不僅導致台灣財政壓力陡增,經濟環境惡化和產業結構失衡,貧富差距也空前擴大。其他政治團體、經濟產業界、輿論媒體界和普通百姓的利益遭受持續侵蝕,彼此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以電力為例,綠營獨佔綠能產業以及對核電的排斥致使台灣缺電為常態,台灣的經濟民生頻受其苦。國營的台電面臨巨額虧損,但綠營的綠能公司卻賺的盆滿缽滿。立法院通過禁止漲電價的法案,民進黨竟然可以視若無睹。
即使有反對聲音,民進黨也會用所謂的「機密」杜絕一切監督,用「親中賣台」轉移焦點,組織網軍(側翼)和親綠媒體用近乎刨墳掘墓的方式攻擊質疑者和反對者。
不得不說,美、獨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要索取和維護,它們結合後的力量已經強大到在台灣沒有任何制約。面對這種態勢,台灣社會幾乎無計可施!
本次大選之前,台灣存在藍綠白橘等顏色,但選後事實上只存在綠和「非綠」。獨派以外的勢力幾乎都可以歸類為「others」--占台灣選民60%的「others」。所以說以前的台灣主調是藍綠惡鬥,那麼從賴清德執政開始,台灣將正式進入「美獨共治」階段!
不久前,台灣發生了兩件熱搜事件。一是前大陸央視記者王志安參加某檔脫口秀節目意外涉入「歧視」爭議。二是長期親綠的youtuber鐘明軒赴陸旅行遭遇綠色網暴。事件的細節不多贅述,但均折射出民進黨意識形態化的執政日益偏執。
最近賴清德說出要「洗滌人心」,顯然在他看來,台灣還有很多的「中共同路人」「協力者」,甚至只會越來越多。
「台獨建國」是台灣獨派政治團體的政治理想,對多數台灣百姓來說,他們幾度投票給民進黨只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維持生活方式的獨立性絕非台獨,也不是謀求建立充滿動盪危險的「台灣國」,二者有本質的不同。民進黨曾經以台獨理念號召吸引了台灣人的支持,但物極必反,現在偏激化的台獨開始讓很多台灣人懷疑民進黨。對民進黨的支持不僅開始反噬他們「和平穩定」的生活目標,而且「美獨共治」已經損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台灣甚至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戰爭風險區域」。隨著「美獨共治」的深入,意味著台灣人熟悉的政治生態將徹底發生改變,在可見的未來,如果沒有任何有效修正的話,「others」遲早會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
這樣的現實迫使「others」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首先要做的就是跳離「美獨共治」的政治語境,謀求自我救贖和政治體制的修復。他們需要民進黨回歸正常的政治軌道,需要執政的賦權方是選民而非美國。
出現「美獨共治」,源自美國和民進黨利用了兩岸關係的惡化以及「others」的分裂。所以解決問題也要從兩岸以及「others」內部合作開始。
近期以馬英九二次訪陸為契機,國民黨各派人士紛紛接踵赴陸參訪,除了洪秀柱、郝龍斌和國民黨多名立委,據說王金平也定下登陸日期。朱立倫訪陸的消息始終沒有停過,台灣媒體披露立法院長韓國瑜或許也有可能在今年訪問大陸,如若成真將是兩岸一重大政治事件。另外民眾黨的柯文哲是否訪陸也一度引起熱議。習馬二會後,台灣各界人士訪陸的節奏明顯加快,其人數和範圍也逐漸擴大。即使民進黨通過《反滲透法》意圖降低台灣人接觸大陸,但據大陸媒體報導,今年第一季度,僅從福建省口岸入境的台灣人同比增長2.6倍,涵蓋工作、旅遊、學習、交流等各類人群。其中「首來族」占比創新高。
兩岸關係的改善,不僅會大幅降低軍事風險,更會弱化美國和賴清德利用兩岸關係操作「親中賣台」等議題。民進黨動用鋪天蓋地的輿論批判國民黨等人士訪陸,顯然是觸動到了關鍵痛點。
不過,也要客觀看待「others」和大陸的互動,互動並不代表他們完全接受和認同大陸的政治訴求。只代表他們正在以不同的視角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大陸和「美獨共治」。國民黨還是要強調中華民國,民眾黨的「兩岸一家親」還是缺失統一的選項,「鐘明軒們」對大陸政治依然充滿疑惑。接觸互動的積極方面在於至少「others」不再無條件的迷戀美國、迷信台獨和仇視大陸。
除了和大陸接觸,「others」的內部整合更為急迫。美國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在野勢力的分裂同樣是民進黨的最大助力之一。本次大選如果侯友宜和柯文哲聯手,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在目前的立法院,在野黨已經能夠初步與民進黨進行博弈。可這始終是在野黨一種脆弱的合作,居於多數的「others」想要扭轉局面,必須全面提升感召力、凝聚力和組織能力。切忌同床異夢。「others」的整合會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除了理念不易統一之外,還要面臨民進黨的分化和美國的「關切」。
魯迅說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對「others」來說,要麼向「美獨共治」低頭,要麼選擇較量。他們再也沒有模糊空間可以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