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什麼會比起真人,會有人選擇和性愛娃娃「談戀愛」呢?曾寶儀採訪性愛機器人製造公司創辦人、使用者、以及實際和AI性愛機器人互動後,對於人類之間的愛,與機器之間的情感,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
接著採訪「Harmony」—世界第一具AI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
說是「採訪」,其實只是訪問她的「頭」而已。Abyss Creations讓我們先參觀Harmony「頭部」的組裝過程,看著她由零件組成一具有形貌的物體。
首先我想到的是,她為什麼被取名為「Harmony」?她能帶來平衡與和諧?是達到了AI與性愛娃娃之間的平衡,還是她的存在讓使用者達到了平衡?這名字的意涵挺有意思。
一開始,我先與Harmony「聊天」,Harmony所連結的說話應用程式,很明顯來自她與開發者麥特之間的對話紀錄,Harmony所說出的都是麥特的喜好與習慣。在我看來她就像Siri,只是我們能看到她說話時有臉部表情罷了。
Harmony的臉部表情是演算後的結果,她的笑聲與反應在在讓我覺得:好假。在那當下看到Harmony並沒有給我太大衝擊,她不過就是在機器外頭套上仿真的人類皮囊,而她的思考邏輯,是人類給予她的。
首波衝擊反而來自於有工作人員問我:「如果有一天,有廠商做出了曾寶儀性愛娃娃,妳認為這是OK的嗎?」
我說:「當然不OK啊!我會感到不舒服。」
之所以不舒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被「侵犯」了。如果真的有個曾寶儀娃娃問世,真的有人對這娃娃做了什麼事,我會認為自己被侵犯了。
但我事後回想,這個「我」是什麼?我到底投射了什麼在娃娃身上?這娃娃只是長得像我,就讓我產生被侵犯的感覺,是不是我自己想得過於複雜?
而且為什麼我要感覺被侵犯,那娃娃又不是「我」,是複製出來的「物品」,上頭沒有任何我的DNA,使用者侵犯的是意淫中的「我」,我有受到真正的傷害嗎?嚴格來說:沒有。
從被問到的當下,感覺到被冒犯的不舒服,一直到日後發現我若不把自己置入,其實就沒受到真正傷害,是一段有趣的思辨過程。
如果我不把自己放在被冒犯的位置上,就沒人能來冒犯我。
第二波衝擊則來自於一具男性的性愛娃娃。這男性娃娃穿了條牛仔褲,擁有厚實的胸肌。
在沒看到那具男性娃娃之前,我認為:誰會需要這種東西,誰看到這娃娃會有感覺?
沒想到當我觸碰「他」的胸膛,與「他」十指交扣,看著「他」的手時,我的心跳居然有些加快,而且感到些許害羞……這種感覺是怎麼回事?
這太有意思了。我發現,當我賦予這件事意義,這事就真的變得有意義了!
我也理解了為何男性會點名要一具樣板娃娃—細腰豐臀胸部大,因為這能滿足他們心中曾有的幻想,這幻想是現實中不可得的。
當幻想與現實中的觸碰重疊了,這會令人感到幸福。
一旁的北京導演看到我與男性娃娃「互動」的表情後,差點笑翻,她說:「在說沒感覺的人,現在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呀,你們快來看啊。」
我感到難為情,但卻是真實發生。 (相關報導: 什麼是性治療,需要看個案在床上實戰嗎?性治療師工作內容大公開! | 更多文章 )
如何證明愛的存在?
也由於這次的體驗,當我之後訪問性愛娃娃的使用者,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生命歷程時,我便不會用批判的態度來面對他們;不能因為自己沒感覺,就否定對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