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瘀青——精神虐待
轟動韓國的「韓國女童遭養父母虐待致死案」, 讓虐童問題更受重視,政府不僅修法加重虐待兒童的處罰力度,國民對虐童問題的認知也改變了。虐待不限於身體上的施虐, 任何讓孩子感到不安與恐懼的行為也都可以算是虐待。受虐女童鄭仁的養父母還有個親生女兒,她雖然沒有遭到母親直接的身體虐待,但她的恐懼肯定不亞於妹妹。看妹妹被虐待,她知道萬一自己不聽話,也會遭受相同的處罰。精神上的恐懼與不安也算是虐待的一種。
虐待兒童大致可分為四類: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遺棄或放任的虐待。除了精神虐待,其他三種都會在身上留下痕跡,因而有機會被人發現,例如鄭仁事件。但是精神虐待留下的傷痕是看不見的,很難被人察覺異樣,也容易被認為是別人的家務事而輕忽。典型的精神虐待包括嚴重的言語暴力、目睹家庭暴力行為、不穩定的依附關係,以及欠缺溝通互動。因為言語暴力在表面上不留痕跡,所以常常被輕忽其嚴重性,但是精神虐待與其他類型的虐待一樣都會在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痛。
缺少關心和愛的我,也不信任別人
「我跟你結婚,不表示我信任你,我本來就不相信任何人。」才新婚不久,我對丈夫說了這句像刺蝟一樣尖銳的話,讓他大受打擊,他不明白為何沒有信任還要結婚。事實上,我不只無法信任他,誰我都不信。家庭就是社會的縮影, 在幸福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看世界都是美好的;在害怕與恐懼中長大的孩子,面對世界和他人也會充滿恐懼。這是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家人就是他所知世界的全部,所以一個人的家庭背景會影響日後他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有些人看世界都是粉紅美好的,有些人看世界則是黯淡無光的。透過不同的色彩濾鏡看到的世界絕對不同,令人遺憾的是,並非所有家庭都會帶給孩子粉紅的濾鏡。
根據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類在第一個階段(滿兩歲之前) 對外界和照顧者發展出信任感。無法發展信任感時,嬰兒會對世界不信任,並且無法跟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 從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可以發現, 當我們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接下來要滿足的就是信任和安全感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很難達成內在穩定與自我實現。
孩子與父母形成良好依附關係的關鍵在於「 在家庭中感到自我價值被肯定和接納」,也就是說當孩子感到「自己很不錯」、「值得被愛」,他才會對世界產生好奇心,並願意向外探索。相反地,受虐兒童幾乎沒有被肯定和接納的經驗,他們的自我價值總是遭到照顧者的否定、批評、侮辱,讓他們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差勁的」。如此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孩子又會極度害怕與施虐者分開, 因為他們相信沒有人會喜歡這麼差勁的自己, 畢竟連親生父母都如此無情了,外面的世界一定更恐怖。
小時候祖母常說「女孩子沒用」, 她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以及父母的束手旁觀, 讓我從小自我價值就沒被肯定過。我很痛苦, 總是很努力向父母博取一個本來不需要博取的肯定。這樣的我, 當然也沒辦法相信別人會願意接納我原本的樣子。我對世界的不信任一直持續到成年、結婚、生子, 這種不信任感就像腳鐐一樣牢牢地牽制著我。
比較與差別待遇帶來的負面影響
「妳這丫頭!在家閒閒做什麼?還不快去把哥哥的拖鞋拿去洗?鞋子髒了要主動去洗啊!」祖母成天對我嘮叨個沒完。三個兒子之中她獨愛我父親這個二兒子,想當然她對孫子更是疼得不得了。除了我哥之外,她其實還有很多孫子孫女,但是她最愛的還是我哥,我託他的福受到不平等待遇。祖母很討厭我長得像她的寶貝兒子,我仔細思考過,我會受到無情的指責與差別待遇並不是我的錯,我生為女生、長得像父親,都不是我可以選擇的。而最讓我受傷的是,當祖母嫌棄我、對我差別待遇的時候,從來沒有人站出來阻止她。
既然家裡有一道我永遠翻不過去的高牆, 我的學業表現、長相、才華又很平庸,那麼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當一個「乖女兒」。可是在「乖女兒」的護盾後方,藏在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卻越來越重。我表面上看起來乖巧聽話,但當我面對差別待遇與不合理的對待時,內心則是充滿了對大人和男性的憤恨不平,只是無法表現出來而已。就在我過了青春期,漸漸長大成人,累積在我心中的憤怒與仇恨開始浮出水面,令我慌張不已。
比較和差別待遇會帶來負面影響, 被比較的人變得自卑,受愛戴的人則變得驕傲,而且很快就會感到焦慮。這是因為當一個人不斷感到自己高人一等時,會認為自己比別人特別,容易變得自滿、看輕他人,但是當他發現這個世界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時候,又會立刻陷入焦慮。這也為什麼愛比較的人總是遇弱則強,遇強則弱。
當我開始接觸心理學之後, 我第一個做的就是停止與他人比較。比較是人類的本能,連還不會說話的孩子都知道要選切比較大塊的麵包、看起來比較華麗的玩具。但是我們並不會因為拿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好, 就變得比較幸福。幸福,是獲得自己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我決定停止與自己或他人比較。
人一出生, 就被決定了性別、長幼順序、外表、才能, 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這些已經被決定好的東西卻被拿來比較,因而遭受差別待遇,這不是一件很令人委屈又氣憤的事嗎?我不希望自身的慘痛經驗傳給下一代,所以我管教自己的三個孩子時,盡可能不拿他們跟任何人比較,並且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讓孩子感到被比較。藉由這個方式,我也間接地安慰了過去的那個自己。
愛自己的練習 精神虐待的四種類型
1.言語暴力
範例 「我真後悔生出像你這樣的東西」、「你看看你自己,哪一點比得上弟弟和妹妹?」
2.家庭暴力目擊者、夫妻吵架調節者
在孩子面前暴力相向, 或是父妻吵架後,沒有任何解釋就不管孩子,把孩子當作吵架的籌碼或傳聲筒。
範例 「你去跟爸爸說我要離家出走」、「你跟你爸說,以後你要跟我」、「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都是因為你,我們才天天吵架」。
3.照顧者的過度控制、高壓管教、嘮叨不斷
範例 「你一定要當上醫生,知道嗎?」、「不聽爸爸的話就沒有零用錢」、「你想看我死就去做啊」、「不聽父母的話,就馬上給我離開這個家」。
4.照顧者的漠不關心和冷漠態度
父母因為忙碌或家庭問題, 導致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當孩子努力博取父母的肯定與關注卻失敗時, 孩子會感到自身的存在價值被否定,變得無助。
範例 「我很忙,走開!」、「我很不舒服,不要來鬧」。
作者介紹|元貞美
出生於一個重男輕女、將傳宗接代和相夫教子視為女性美德的傳統家庭,從小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未受到重視,個性變得自卑和畏縮。長大之後,以為年紀到了就自然成為賢妻良母,但卻事與願違。
後來在美國修讀藝術治療和心理諮商,育有三個孩子,並開始面對受傷的內在小孩,透過探索內心世界來察覺自己未知的一面。直到年過三十,才終於發掘真正的自我,開始療癒過去的自己。
目前最大的使命和喜悅是幫助兒童克服創傷,並且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現為美國加州「Child & Family Counseling Group」心理治療師,長期為兒童和家長提供諮商服務,也為韓國僑民提供諮商輔導、家長輔導及心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