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中國從封閉到走向世界的年代,身為首批走進共產中國一探究竟的美國人,資深新聞人齊邁可說,他因為喜愛中國而成為了記者。
齊邁可(Mike Chinoy)告訴《風傳媒》,他的青年時代正值越戰時期,當時身為高中和大學生的他,與許多美國人一樣反對越戰。「政府告訴我們,越戰是為了阻止亞洲共產主義的擴張。我開始試圖理解這個問題,部分原因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徵召參軍。在亞洲,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是中國,我開始研究後對中國產生了興趣。」
然而當他於1970年進入耶魯大學時,驚訝地發現入門中文班居然只有兩名學生。他說:「如此龐大的校園,包括我在內,只有兩名新生選擇學習中文,因為當時無法去中國發展,也找不到與中國相關的工作。」但1972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後,美中關係迎來新的契機。齊邁可很幸運地在隔年參加了一場訪問中國的旅程。

「這不是普通的觀光行程,我們去了像是人民公社、工廠等地方,然後我在北京時,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剛閉幕,這是一個大事件。」齊邁可說,整趟旅行就像踏上了月球般新奇、有趣,以至於「我更確信我對中國感興趣」,「那時我想,一個美國人要怎麼去到中國發展呢?在我看來,可能的一種途徑是當上記者,所以我對新聞學的興趣源於我對中國的興趣。」
透過中國人認識真正的中國
齊邁可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工作,後來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擔任外派記者長達24年。他指出,他待在中國的時期相對開放,「你可以認識到中國人,雖然不容易,但你可以做到,人們會跟你談論他們的希望與夢想」。
他記得曾經遇到一位《中國日報》的年輕記者。「他是個非常好的人。他對在這個國營的政令宣傳媒體工作感到非常沮喪。那時是1980年代,他說他的夢想是出國接受新聞訓練,『我想像你在CNN那樣工作』。最後,那位年輕人成功獲得去英國留學的簽證,並在一家英國報紙找到了工作。」
「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強化了我一直以來的感受,那就是人性有共同點。即使來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但每個人都有希望、夢想和渴望,每個人都擔心家人、健康、家園和未來的生活。」

「所以,人的故事是最有趣、最令人滿足的,也能告訴你最多關於中國社會的事情。」齊邁可說,透過走訪中國各地、採訪不同背景的人群,記者可以洞悉政府政策在人民生活中的實際影響,以及人民對政府政策的看法與反應。這種以人為主的深入報導不僅能夠呈現中國更多樣的社會面貌,更能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現狀。
齊邁可指出,他曾報導關於一位在1990年代中期活躍的搖滾歌手,他的一首著名歌曲名為《垃圾場》。歌詞唱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他說:「這很有趣。為什麼歌手認為『世界是一個垃圾場』呢?政府為什麼會允許他唱這樣的歌呢?這告訴了你當時中國的氛圍是什麼樣子,這比去參加什麼商務部的貿易統計簡報有趣多了。」 (相關報導: 專訪齊邁可》兩岸三地的中國新聞有何侷限?美國資深新聞人這樣看 | 更多文章 )
人民與政府的複雜關係
齊邁可指出,中國人民與中共政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儘管政府喜歡描繪每個人都百分百支持黨,自豪地建設偉大的「新中國」等等,「但現實是,中國人與他們的政府、當局的關係非常複雜」,而西方記者透過為中國底層人民發聲,讓許多被掩蓋的問題得以獲得關注,成為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