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扭轉經濟前景,中國正將廉價商品運送到全球各個角落,這是繼20多年前中國衝擊全球製造業之後,又一次規模數以兆美元計的衝擊。
這一次,世界開始反擊。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美國和歐盟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現在,包括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印尼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也開始加入反擊行列,瞄準從中國進口的鋼鐵、陶瓷和化學品,懷疑這些產品被以低價傾銷到其國內市場。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上周五在廣州表示:「中國太大了,無法通過出口實現快速成長。」 在中國之行的第一站,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她說:「如果政策只著眼於創造供應,而不是同時創造需求,就會產生全球外溢效果。」
一些國家已經在採取措施,保護本國製造商免受大量低價產品的衝擊。僅印度就對中國製造的一些產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如螺栓和螺釘,壁掛鏡和真空保溫瓶等。阿根廷正在調查中國電梯。英國正在調查挖土機和電動自行車。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努力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將其部分經濟與中國脫鉤,全球貿易體系已經開始出現摩擦的跡象。當前對中國商品的抵制行動愈演愈烈,表明新的中國衝擊正在激化全球貿易矛盾。隨著一些國家下定決心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而另一些國家則被鎖死在中國的軌道上,這些摩擦有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在美國抵禦的情況下,中國的廉價商品將大量湧入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總部位於蒙特婁的BCA Research的首席新興市場和中國策略師Arthur Budaghyan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開始。」
為了抵消房地產行業嚴重低迷所造成的影響,中國領導人正把投資引向該國龐大的製造業。在政府引導的廉價貸款支撐下,中國企業正為國內市場難以消化的海量過剩商品尋找海外買家。這一趨勢令人想起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初的中國出口激增,當時的情況據估計已導致美國製造業流失了約200萬個工作崗位——此現象被經濟學家稱作「中國衝擊」。
對世界上的許多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膨之苦後,進口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此外,很多發展中國家離不開中國供應的低價汽車、智慧手機和機械,中國發力製造業有助於鞏固自己的這種地位。中國的綠色技術專長則會為各國提供一條低成本的脫碳路徑。
但對中國來說,在一個更加充滿敵意的世界裡依靠海外需求來實現成長有很大風險。許多經濟學家都表示,中國其實應該採取措施促進國內消費,以打造更加平衡的經濟。
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學家Aaditya Mattoo說:「世界很難像過去那樣再吸收一波中國衝擊」。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台灣強震凸顯晶片製造「過度集中」隱憂 分析師呼籲:半導體供應鏈應多元化 | 更多文章 )
中國出口的洪流已經讓某些行業的外國競爭對手招架不住。智利最大鋼鐵生產商Compania de Acero del Pacifico (簡稱CAP) 3月份表示,將關閉在瓦奇巴托的鋼鐵廠業務;先前該公司高管稱,該廠恐怕無法拿智利鋼鐵與便宜40%的中國進口鋼鐵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