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見美國商界代表》穩住外資對中國預期 鋪墊「三中全會」經濟改革

202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美國商界、戰略界和學術界代表合照。(美聯社)

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在中國經濟放緩,外資流入放緩的背景下,此舉被認為是在穩住外資對中國的預期。

參與會見的有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格林伯格、黑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世民、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等。

其中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的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資管集團之一。蘇世民與中國淵源頗深,他捐資1億美元在中國設立蘇世民學者項目獎金,培養「未來領袖」,其後他又捐資在清華大學設立蘇世民書院。經常出現在中國領導的會見活動中。

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 Jr.)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青年官員都會送到該學院培訓,一度被稱為「中國高官訓練營」。

艾利森在克林頓執政期間還曾擔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他還是「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近年來這一概念被用於形容「中美對峙」為未來。據中國官媒報道,此次會見中,他向習近平稱,「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必然。

中國:穩住外資

習近平對美國工商界代表的「喊話」——

「(中國)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的發展歷經各種困難挑戰才走到今天,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

這些試圖穩住外資的表態背後,是疫情三年外商在中國的「苦日子」。無論是外企利潤,還是對華直接投資,都出現高達兩位數的萎縮。

而且在中美對峙的國際環境中,美國企業在華也被另眼相待——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佈的《2023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顯示,49%的會員企業認為,相較前一年,他們在中國更「不受歡迎」,該比例在消費行業更高達56%。

一時間,外資看空中國,「中國經濟見頂」的看法甚囂塵上。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向BBC中文表示,「外資大幅流出中國的說法,不是很確切,從數據來看,更凖確的說法是,流入中國的外資大幅降低。」

汪濤所說的數據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2023年中國外來直接投資(即直接投資負債方,又稱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入330億美元。雖然外資還是淨流入,但額度大幅下降,繼2022年同比下降47.6%後再降81.7%,淨流入規模降至1994年以來最低。

汪濤分析,如果仔細分析,流入中國的外資的三大部分裏:流入中國的新投資,下降並不明顯;但是外資留存的利潤經過三年疫情的困難,下降很明顯;還有就是私募(PE)通過借貸投資中國,海外的資金成本非常高,所以誰也不會想借美元投資中國,這個很不划算。

「政府現在出台措施,便利外商到中國去,搞好營商環境,都有利於穩住外商。」汪濤提醒,包括現在的全球去風險,以及產業鏈的轉移,包括科技限制,對於投資等行業,想要規避風險。 (相關報導: 國際熱議》在跨國CEO閉門會議中,李強首次坦承:中國地方債務及房地產,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 更多文章

「這在短時間難以改變,中國自己也改變不了這一點。總體來說,這兩年外資應該會有回升,但是,也可能回升不到以前那麼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