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困境下的「存錢搭子」:互不相識的年輕女性,為何結伴強制儲蓄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北京民眾也紛紛戴起口罩。(美聯社)

2019年,小卓的媽媽被查出癌症; 不久後,她又發現自己懷上了二胎。疫情期間,她和老公的年終獎金也沒了。她說,幾年下來,家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不得不精打細算,但又苦於不得要領。

直到今年年初,她看到一位博主記錄如何通過「存錢搭子」督促自己存錢和進行財務規劃,受到啟發,自己也加入其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

小卓說,自從有了「存錢搭子」,「現在購買欲降低了很多,每天到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表格,看看今天要存多少錢。」 她說,從前每年結餘一、兩萬,現在則看到了能存下10萬元的希望。

「搭子」是指在某個領域有共同興趣的伙伴,結伴進行某種活動,是近年來中國大陸興起一種社交文化。

中國經濟疫情後復蘇乏力,房地產市場低迷、年輕人失業率高企、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服務業投資不振等多個方面讓老百姓對經濟前景憂心忡忡。社交媒體上的「存錢搭子」受到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追捧,成為中國後疫情時代年輕人的理財、消費新潮流。

社交媒體
 

最近兩年,中國社交媒體上許多與存錢相關的話題標籤陸續創建出來,比如「存錢」、「存錢大作戰」、「存錢打卡」等等。根據數據分析提供商「新榜」的統計,其中「存錢」的標籤自2020年10月在社交媒體小紅書出現以來,共吸引了25億瀏覽量,有將近38萬人參與。

「存錢搭子」的話題標籤最早於2023年2月出現於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截至今年3月初,已經有超過170萬次瀏覽量,關注熱度超過87%諮詢類話題標籤。

尋找「搭子」

小卓生活在中國福建省的廈門,目前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3歲,每月消費「隨便都要5位數以上」。

她在新能源行業任職,工作尚且穩定,但她說,近幾年來看到一些在醫院、學校等事業單位工作的親戚朋友紛紛遭遇失業、降薪,變得焦慮起來。

「市場變化不好講,還是要居安思危」,她說。

小卓從2月中旬開始在社交媒體小紅書和微信上尋找自己的「存錢搭子」,加入了好幾個群組一起存錢,自己也集結了一個近百人的「搭子」群組。

每個小組的成員有幾十到幾百人不等,大多是女性,平均年齡在20至40歲,包括不少年輕媽媽。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職業背景,通過接龍的方式每日定時打卡,記錄自己的收支和存錢情況,強制形成存款習慣。

小卓計劃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分365天、52周、12月三個計劃執行。 比如在365計劃中,第一天存1元,逐日遞增,到第365天就存365元,這樣加起來一年下來總額約有6萬多。

她還有幾個「一對一」的「存錢搭子」。 大家收入相似,定下規則和目標:每周或每月要存多少錢,按時總結收支。 如果達成目標,還會寄送禮物獎勵對方。

「搭子」們還對彼此的消費行為進行監督。如果控制不了某些物品的購買,就發出來讓大家幫忙分析,到底該不該買——是必需品,還是衝動消費。一位搭子表示,自己原本要買一個幾千元的包,經另一位「搭子」勸說,換成了一個幾百元的二手包。 (相關報導: 教宗方濟各再籲談判停戰 台灣烏克蘭陣線說明為何不選擇投降 更多文章

在社交媒體豆瓣上,一個名為「貧民窟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於2020年3月創建,創建人在介紹中稱,「『喪心病狂』不是輕飄飄一句口號,也不是瘋狂壓制慾望的代名詞,而是一種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決心和自律」。該小組歡迎年收入低於8萬的人加入。 截止今年三月初,已有2.8萬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