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製造業的規模和質量。在最近的兩會上,中共領導人驕傲地把「新三樣」 即太陽能板、電動車、鋰電池這些產品作為中國成功的製造業的豐碩成果來。這本來是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沒想到,現在西方各國今年都開始擔心來自中國的「傾銷」 - 即價值為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9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 (這是南華早報估計的中國今年至少要出口的上述產品的價值)。
換言之,一度被習近平認為是拯救中國經濟的「高技術製造業」,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現在還沒完全出門,就遇上了麻煩。習近平的盤算也許很簡單,如果花2、3年時間,把中國自己產品傾銷給西方,既強化了自己的製造業,又擴大的國際市場,不就解決了中國的房產、失業、債務等問題了?
西方的警告
但是中共政府沒想到,還沒到它全線向西方國家進發,對方已經發出了警告。 最近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指出,若中國以人為壓低價格甚至傾銷的方式輸出由此產生的過剩產能,將損害全球貿易體系,而其他國家將做出回應。美國政府已經將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材料列為 「令人擔憂的外國實體」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禁止進口。而在3月6日,歐盟委員會對外正式公布EU 2024/785號實施條例,要求自3月7日起對原產地為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進行為期9個月的海關登記。一旦反補貼調查的最終報告結論是負面的,歐盟將對即日起進行海關登記的電動車輛補征追溯性關稅。而事實上,歐盟已掌握了不少中國政府補貼的證據。歐盟如此做,也是為了保護當地汽車公司免受廉價競爭。 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現在都在警告中國的「生產過剩」,並認為這是中國得以傾銷自己的產品的必然後果。
在經濟學中,生產過剩、供過於求、供應過剩是指提供給市場的產品供大於求。這會導致在生產國的價格下降和/或商品滯銷,並可能造成失業。
以新三樣為例,西方國家已經提供了中國生產過剩的數據: 據在線投資刊物《格隆匯》報導,到2025年,中國製造商將能夠生產4800千兆瓦時的電池,是電動汽車製造商需求量的四倍。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稱,去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年供應能力達到800千兆瓦至1100千兆瓦,遠遠超過全球約300千兆瓦的預計需求。實際上,不僅西方國家稱中國存在「生產過剩」,就連中共自己也承認這點。在 12 月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共領導人稱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是 2024 年面臨的主要挑戰。
需求是存在的
筆者看到上面的數據後,對所謂的「生產過剩」還是有些存疑。 首先,應該看到,對新三樣由於它們的功能、價值不一樣,所以需求也不同。 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是中共領導人本來可以避免的事。這完全是中共領導人不顧自己百姓的利益,而只是以國家利益為借口,為共產黨自己謀幸福的結果。 (相關報導: 吳鯤鵬專欄:經濟「鬼打牆」─為何2024以後的中國只會越來越窮? | 更多文章 )
首先,看一下汽車的問題。筆者在中國上學的時候,記得政治課上,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時,特意展示了美國奶場老板把牛奶倒入排水溝的情景。沒想到,在所謂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現在也出現了生產出來的大批電動車,停放在郊外的停車場,車邊都長起了高高的野草。而中國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的車。 如果要按照西方今天的人均汽車保有量來衡量,那中國這個市場依然很大。 但那僅僅是理論上的計算。現在,中國人擁有的汽車並非多到那個程度,可人們的購買力已到頂點。 更有甚者,不少為了面子已經買了車的人,卻因為沒有錢護養和使用,把車一直擱置在那裡。一年頂多使用一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