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悲歌─消失的八色鳥故鄉!

台灣幽林最美的身影八色鳥,繁殖季總是看到嘴巴咬滿著蚯蚓要帶回巢哺育雛鳥。(呂紹煒攝)

夏季,荒野,最迷人,最難忘的聲音,是來自幽林深處的八色鳥鳴叫!

而今,在台灣最大、也是全球數量最多的八色鳥繁殖地,這個聲音可能永遠消失!

八色鳥被列為全球易危的生物,在台灣屬夏候鳥,每年4月左右從東南亞的度冬地回到台灣,開始配對築巢。雄鳥搶占地盤,大聲的「宣示主權」,吸引雌鳥前來,看對眼就交配、築巢,實踐「蔣公遺訓」(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撫育下一代。這段時間也是最容易聽到八色鳥嘹亮、迷人的聲音,迴盪在幽林山谷的時候。待9月雛鳥長大,秋冬腳步近了,才再南飛度冬。

雲林斗六丘陵區,是全台灣八色鳥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區,當地有村落湖本村,因此鳥界通稱為賞八色鳥的鳥點是雲林湖本村,其它則是零星出現在石門水庫區、宜蘭三星、新烏公路週遭的荒野。高密度的八色鳥來此繁殖,讓湖本村成為國際鳥盟認可的重要野鳥棲息地,與台南七股的黑面琵鷺同列為A1等級。國外賞鳥人士來台,冬天是去七股看黑面琵鷺,夏天就是來湖本找八色鳥。

但國際鳥盟的認証敵不過人類的貪婪,採砂、湖山水庫步步逼近,縱然保育人士組團遊說、抗爭,阿扁總統亦一度答應設保護區,但官僚作業、預算不足、政治與選票現實等因素,讓八色鳥的家逐步被破壞。

10年前的2004年,特生中心調查斗六丘陵約有220隻八色鳥,湖山水庫動工後降到100隻,去年跌到41隻。直接受衝擊的水庫區更慘,10年前有30幾隻,現在是零隻!

在郊區住家附近繁殖的台灣松雀鷹正在餵食4隻幼鳥。(呂紹煒攝)

有些鳥類可輕易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如我們週遭最容易看到的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紅嘴黑鵯…;甚至有些大型鳥類亦能融入人為環境,屬中型猛禽的鳳頭蒼鷹,幾乎每年都在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植物園、北投公園等大型公園築巢繁殖,較小型的台灣松雀鷹也會在郊區人類住處旁築巢。

在人類社區庭院也見到美麗的黃鸝成對出現、築巢繁殖。(呂紹煒攝)

在國外被認為非常隱密的黑冠麻鷺卻能普遍出現在台灣的公園與學校。(呂紹煒攝)

有些鳥類則是雖然一度消失,但經過長時間的適應,也漸漸適應並回到城市的公園綠地,如美麗的黃鸝,最近幾年不斷有在台北市公園繁殖的紀錄,台灣特有種的藍鵲也在公園繁殖;還有夜行性猛禽(就是貓頭鷹)領角鴞,也頻頻出現在台大。甚至在全球被視為隱密性極高的黑冠麻鷺,都成為植物園及各學校校園內的普鳥。

這是台北市某公園,一隻中型猛禽鳳頭蒼鷹母鳥正在餵食2隻幼鳥。(呂紹煒攝)

遺憾的是八色鳥不是這種適應力強的鳥類,牠對環境特別挑剔、敏感,生活在濃密闊葉林、竹林的底層、原始的山林,喜愛在低海拔、寧靜、環境不受污染的地方繁殖。牠的敏感不僅止於要遠離人煙,甚至對有農藥的環境都排斥。也正因為其敏感、挑剔,而被視為生態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

鳥界有一著名的例子是宜蘭三星一位楊姓農戶,在讓其果園「荒廢」多年,完全不施放農藥後,終於歡欣迎來八色鳥光臨其果園築巢的殊榮。另有一家農場主人,也是放任農場「回歸自然」、不施農藥,此後每年都能見八色鳥築巢的蹤跡,許多鳥人都願意繳交入場費進農場一睹八色鳥風采,這也算是一種「生態旅遊觀光」。湖本村更是每年吸引著國內外想目睹八色鳥的鳥友前往,當地早年的「獵人」也改行當鳥導、保育員。

這是在宜蘭拍攝的八色鳥,正離巢覓食。(呂紹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