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天寒,斯文凋零。文學評論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夏志清29日病逝紐約,享壽92歲。夏志清以《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奠定評論家地位,與創辦《文學雜誌》的哥哥夏濟安(1916年-1965年)對中國與台灣現代文學貢獻厥偉。
夏志清夫人王洞30日告訴廣東《東方早報》記者:「現在還是假期,原來想著等新年過了再公佈這個消息……夏先生是昨天在紐約當地的療養院因為心臟問題過世的,能夠安慰的是,先生的離世沒有痛苦……他年紀大了,我也知道遲早會有這麼一天,但沒有想到會來得那麼快。」
王洞表示,夏志清近幾年心臟一直不好,去年心臟又出了大問題,曾經進出醫院,「出院後,他應該好好休息,可是他是愛熱鬧的人,對國內外的拜訪都不會拒絕。而且又有很多關於張愛玲的書出版,他變得更忙。其實,每次只能接待客人半小時的他,常常會跟大家聊2個小時,他太累了。」
至於後事,王洞表示現在還是假期,認識的朋友和學生都不在,「我也不知道怎麼去辦這些事情,但我想著要好好辦。這些年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對我們很照顧,但是他在臺北,我會等他回來操辦後面的事情。」
夏志清祖籍江蘇吳縣(蘇州),1921年2月18日生於上海浦東,曾就讀滬江大學(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與復旦大學),並負笈美國,取得耶魯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夏志清以西洋文學研究起家,但以中國文學研究揚名,1961年以英文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綜論1917年文學革命至1957年中共反右運動約半世紀間,中國小說的傳承與流變,讓許多西方讀者首度接觸現代中國文學,也成為美國學界此一領域的經典之作。
更重要的是,《中國現代小說史》讓世人重新認識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姜貴、張天翼等多位被埋沒已久的小說家,甚至可說是「張愛玲學」的開山祖師。夏志清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而錢鍾書的《圍城》則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
另一位中國傳統和現代小說專家、哈佛大學退休教授韓南(Patrick Hanan)曾說:「毫無疑問,夏志清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小說評論家。」他認為夏志清的評論文章是名副其實的「seminal」,識見過人,開風氣之先,名位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