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中,外界再度見識到行動科技加上社群,相乘後展現的驚人力量;那是讓任何執政者都必須正視─甚至害怕的力量。
十八日晚間,一群學生突襲式的攻占立法院議場,大部份傳統媒體,不論是因媒體特性而措手不及,或因有「特殊考量」而設限報導,都無礙於把現場新聞迅速傳播散發。人手一機的智慧手機或平板,毫無障礙的把消息傳遞出去;透過社群又不斷分享、轉發-這是一種類似細菌繁殖的等比級數增加。
當然,還有現場立刻以iPad架設起來的「現場轉播」,不但讓外界無距離的看到現場實況,對抗議者而言,也是一個保護層─政府、警察不敢隨意動手;有敵意的媒體,也很難隨意栽贓。
甚至,許多社群網路已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美國一份由線上教育機構Schools.com與華郵、路透一起發表的數字指出,有超過50%的社群網路使用者,是透過社群網路觀看突發新聞,這個比例已經高於傳統新聞來源。此外,有46%的人每周至少會有超過3次以上,透過線上網路觀看新聞。而在2012年,線上新聞的收入已超過傳統報紙收入了。
如果從整體看,雖然民眾吸取新聞的來源,仍以傳統的電視、報紙居多,但透過社群網站來的比重則是快速增加;2010年時大概不到10%,現在已經超過20%。而如果拿網路與電視比,根據美國eMarketer的數據,去年是兩者的「黃金(或是死亡)交叉」,2012年時,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用於上網或消費其它類型的數位媒體時間是4小時31分,電視為4小時38分,電視猶小勝網路。但去年變成每天用於上網時間是5小時9分鐘,電視為4小時31分,網路首次擊敗電視。
今年初,臉書推出叫Paper 的APP,外界的解讀就是:臉書不再只把自己當成社交網站了,他正式把自己推上新聞、資料訊息發表的大平台。
而且,意義更大的是這些新聞、資料訊息─即內容的提供,不再是如過去一樣是由「專業的傳統媒體」提供(雅虎就是這種型式),而是每個人都可能是新聞記者、提供新聞來源、訊息。
這種轉變的鉅大力量,其實很早就在Youtube上發威,現在只是進一步「侵入」過去一直由專業媒體掌握的新聞領域。
近年幾個重大突發新聞,幾乎都是在社群網站上先出現,如美國明星惠妮休士頓的死訊、埃及革命、韓亞航空事故….,都是透過社交網路首先出現的突發新聞; 甚至,美軍擊斃賓拉登的新聞,也被視為是在推特上出現第一個新聞─因為賓拉登的鄰居上推特發文報怨隔壁「發出噪音」,結果無意中發出全球大獨家。
當然,不久前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被稱為「史上最強大自拍」─主持人與一群大明星一起自拍入鏡,照片從手機立刻透過推特發佈,一個晚上就有超過200萬次的轉發,甚至讓推特系統大當機。雖然事後看來是三星的「置入行銷」,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影響力龐大,是紮紮實實的讓人見識行動裝置與社群兩者合體的強大威力。
即使是新聞監控嚴密的中國,不少維權人士被補、貪官腐化等訊息,都是透過社群軟體傳出─縱然政府快速封鎖,但其實訊息都已流出;北京縱然把許多「國民不宜」的新聞網站封鎖,一般民眾無法看到,但使用行動裝置、用APP接收訊息者,還是可以看到這些官方認定「兒童不宜」的新聞網站。土耳其涉貪的總理艾爾多安封鎖推特,但他封不住那些使用行動裝置、用APP接收訊息者;推特就呼籲大家改用手機上推特。
網路普及久矣,現在加上行動裝置,釋放出的巨大能量,讓所有權勢者不得不正視、甚至害怕畏懼; 但注意了,最後他們終究會設法控制它、「馴化」它,甚至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