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國是會議 不能弄成全國XX會議

318學運訴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在野黨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亦無妨,行政院卻推出經貿國是會議,但社會反應冷淡。(截取自TVBS電視畫面)

在反服貿群眾要求召開憲政國是會議之後,行政院有了回應:他們說此次抗爭是因服貿而起,而服貿是經貿議題,所以府院打算開經貿國是會議。憲政會議兹事體大,行政院不隨學生亂開價而起舞,這沒錯。但是由現任財經閣員去規劃個經貿國是會議,有道理嗎?

台灣每隔一兩年,政府就要開一次大規模的全國XX會議,把産官學研數百人湊在一起。全國XX會議通常是拆分為幾個子題,每個子題由一位次長以上的人負責。開會之前有若干會前會,最後一場閉幕找大官來聽建議、做總結。其實,最後的總結稿幕僚早就寫好呈報了,大官只是到場唸稿子而已。所以簡言之,這一類的全國會議十之九九是大拜拜、是做秀,勞民傷財、行禮如儀、照本宣科,完全沒有實益。

更何況,這次想談的經貿主題,最關鍵的還是全球化與兩岸互動。這兩個題目的答案大家都很清楚:台灣一定要融入全球化,也一定要在兩岸互動中維護自己的主體性。大家或有的差異,只是在戰略、策略、操作、執行而已。但是戰略策略不能在會議中公開講,而操作執行的關鍵則是治理與監督,操之於財經閣員、陸委會與海基會頭頭的能力。這些事開國是會議來談,談得清楚嗎?

其實不論是經貿的戰略策略或操作執行,其關鍵都是閣員。經濟部部長在ECFA簽定後三年不對外溝通,三年後突然宣布服貿簽完了,又說不能逐條審議,是什麼國會溝通?國發會主委訓誡對服貿有疑慮的人民,要他們「識大體」,這麼高高在上,人民怎麼聽得下去?行政院政務委員緊抱著芝加哥學派的市場萬能論,卻無法向台灣人民說明服貿協議的積極戰略意義,只會說利大於弊,是什麼落伍邏輯?陸委會主委一副大內親信的姿態,但資歷怎麼看都是嫩淺,叫人民怎麼相信他能與阿共周旋?

閣員太遜,那麼呈現出來的情況就必然是慘不忍睹。今天服貿協議之所以捅出這麼大的反彈,馬政府財經與兩岸閣員絕對難辭其咎。幾十萬人上街頭,閣員有人下台負責嗎?一個都沒有。別說下台,他們有誰自覺理虧、該受到責難嗎?一個都沒有。

如今,同樣一批閣員要負責規劃國是會議,大概仍然是重複「民眾應識大體、不要逢中必反、簽署利大於弊、將來黃金交叉」那一套。馬政府官員是甲方,社運學生是乙方,甲乙雙方有重大爭議,要辦政策辯論會,怎麼會由甲方來辦呢?由這一群人規劃國是會議?讓人分不清這是解決問題還是延續問題?

十萬人上街頭的結論就是:由一群闖禍的閣員,後續規劃開一場完全沒有意義的大拜拜會議。如此而已。國是會議不是不能開,但絕不是這樣開。

*作者為財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