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沒有羅孚 哪有金庸梁羽生?

香港資深傳媒人、前新晚報總編輯羅孚于2014年5月2日淩晨在家中病逝 享年93歲。(取自騰訊大家網)

五月兇猛。

進入五月的第一天,臺灣傳來噩耗——詩人周夢蝶過身;沒想到第二天,香港傳也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報人羅孚去世。接踵而來的訃聞,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羅孚,作為傳媒工作者,誰人不知其大名?然而,羅孚絕不是一位簡單的報人,是作家,又是作家的伯樂,更是「統戰高手」,這才是最難得的。

說實話,目之所及,其實能夠稱得上作家的傳媒人是不多的,文筆好的也不多。不少傳媒人,都是靠資源、人脈上位,寫的東西經過時間歷練,大多總被雨打風吹去。只有鳳毛麟角,例如早前從《蘋果日報》榮休的散文家董橋,是很可以稱得上亦報人亦作家的角色。羅孚也可稱得上一位,其《西窗小品》、《北京十年》等書都值得一讀,而他卻正是很早就寫過文章,向內地介紹董橋的人。

1989年4月,應著名的《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先生之邀,羅孚用筆名「柳蘇」寫了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橋》,旋即在內地掀起一股「董橋熱」,可謂一直熱到今天。那時候,內地還沒有多少人知道董橋,更加難以想像香港有這樣好的散文家。

而且,羅孚文章還寫道董橋不僅散文寫得好,同時董橋也是藏書家,對馬克思主義也很精通等等,簡直是全方位的人才,並且那時候董橋才不過區區47歲而已。至為重要的是,羅孚在文末點出這樣一種觀念:「董橋的散文不僅證明香港有文學,有精緻的文學,香港文學不乏上乘之作,不全是『塊塊框框』的雜文、散文。他使人想起余光中、陳之藩……他們大約只能算半香港或幾分之幾的香港吧。董橋可以說就是香港。」以此來說明,董橋對香港的重要性。

羅孚是很愛香港的,或許可以這麼說,他為香港正名。

2009年時,羅孚接受內地記者李懷宇採訪,解釋爲什麽會《讀書》上寫《你一定要讀董橋》這篇文章:「董橋當年在倫敦的時候,我找他寫過倫敦一些小事,寫了幾篇他就寫不下去了。後來我到北京之後反過來替他寫一個專欄,叫『燕山詩話』,在《明報月刊》登的。當時看董橋的文章看得比較多,他的風格比較突出。不過我覺得近年他寫文章的路越走越窄,都是寫些古董什麼的,他說他不想繼續寫給年輕人看的東西。」

羅孚又說:「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家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的意思就是你們看董橋嘛,還能說是文化沙漠嗎?!意思是你要看全面的東西才能瞭解香港的文化情況、文學情況。」他很直截了當地指出:「香港有金庸當然是不凡了,但是除了金庸未嘗沒有別的東西。」是的,不知什麽時候開始,香港文化被幾個簡單的符號所代表——而香港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談及金庸和羅孚的關係,2010年已故香港文壇前輩方寬烈出版過一本著作《香港文壇往事》。書中有一篇名叫《香港文藝界奇人——陳公哲》的文章,其中略為提及羅孚:「陳公哲又編撰一冊《精武觀之吳陳比武》詳細記述太極派吳公義,白鶴派陳克夫,兩位宗師在澳門新花園比武的經過,這事當年相當轟動,加上這書的渲染,港澳人士幾乎沒人不知,羅孚那時在香港《新晚報》任總編輯,見這情形,馬上叫副刊編輯查良鏞和陳文統各自撰寫武俠小說。陳首先用「梁羽生」筆名撰寫《龍虎鬥京華》,跟著查良鏞用「金庸」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分別在《新晚報》、《大公報》連載,讀者反應不錯,銷量大增,後來竟造成金大俠在文學界的崇高地位,梁羽生亦成為當代著名文學家,這冊《吳陳比賽》應居其功。這書主要的幾章是:1,吳陳比武之起因,2,新光樓頭之簽約,3,事前設法之勸阻,4,社會反感之公論,5,預測決鬥之結果,6,比武場面之紀實,7,吳陳鬥後之檢討。」這篇文章雖然是以寫陳公哲為主,但羅孚點到了金庸和羅孚。